网上有关“什么是侯景之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侯景之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萧衍自天监元年(502)称帝后,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中,一贯执行宽纵皇族,优容士族的政策。为了避免前代皇族间骨肉相残局面的重演,他取消了宋、齐两代监视和限制皇族权力的典签制,给皇族以实权,出任方镇,对他们的横征暴敛甚至公开抢劫和叛国均予宽容。武帝晚年,出任方镇的诸王无不拥兵自重,以至窥测皇位。长期优容士族的结果,大大加速了士族的腐朽过程,使统治集团中贪残、侈糜、轻视武备之风日益严重,吏治极端黑暗,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形成了“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的严重局面。这就给侯景之乱的得逞以可乘之机。
侯景(?~552),字万景,原为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戍卒。六镇起义时,投降尔朱荣,为镇压葛荣的先锋。因功擢为定州刺史、大行台,威名遂著。后高欢诛灭尔朱氏,他又投靠高欢,官至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将兵十万,专制河南达十四年之久。太清元年(547)高欢死,侯景与高欢于高澄有隙,乃据河南叛,并派人向西魏和梁洽降。西魏对侯景十分警惕,以援助为名,派兵占领侯景据地之半,并逼其交出兵权,入朝长安。梁武帝虽也曾一度犹豫,但很快就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纳降侯景,封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并派萧渊明领兵五万进攻东魏。十一月,梁军在彭城外十八里的寒山被东魏歼灭,渊明被俘;次年正月,侯景亦败于涡阳(今安徽蒙城),仅剩步骑八百狼狈南窜,中途夺取寿春。梁武帝听到寒山败讯,吓得几乎跌下床来,叹曰:“吾得无复为晋家乎?”但仍不对侯景采取果断措施,而是一面安抚,一面与东魏谈判,企图以侯景换回萧渊明。侯景看穿梁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梁武帝的“薄心肠”,将寿春居民充作军士,并勾结萧正德(萧衍侄)作内应,许以事成后立之为帝,于八月举兵反叛。
骑马武士俑
出乎梁武帝意料,侯景率骑数百、兵八千顺利渡过长江,攻入建康,直指台城(宫城,中央台省与宫殿所在地)。十月二十四日,台城被围时,城内有“男女十余万,贯甲者三万”,在良将羊侃指挥下层开了惨烈的台城保卫战。叛军百道攻城,先后作长围,起土山,用飞楼、撞车、登城车、鉤堞车、火车轮番攻城,均被击退。侯景又引玄武湖水灌城,“阙前御街并为洪波”,城被围既久,牺牲惨重,瘟病流行,横尸满路。生存者止二三千人,并悉羸弱,但仍坚持抗争,以待外援。此时集结在建康城外的各路援军多达二三十万,共推司州刺史柳仲礼为大都督:他与邵陵王萧纶有怨,诸军又互相猜阻,莫有战心。建康士民扶老携幼以候援军,但援军才过淮,即纵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侯景军中有谋应官军者,闻之亦止。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等更是坐观城破,以便争夺帝位。侯景久攻台城不下,乃纵兵大肆杀掠,驱赶百姓日夜筑土山,乱加殴捶。又募奴为兵,许以官爵。然叛军损失亦多,又严重缺粮,战斗力大为削弱,且闻荆州兵东下,十分恐慌,故曾一度乞和,准备撤退。后因见援军号令不一,终无勤王之志,于是加紧攻城,终于在三年三月十二日攻破台城。
侯景矫诏解散援军,三十万大军,或走或降,一朝散尽。五月,被软禁的梁武帝病饿而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简文帝),自居相国、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派兵攻占三吴等地。所到之处,专以焚掠为事。杀戮立威,但百姓宁死而终不附。大宝二年(551)侯景率大军西上,攻占郢州,进军江陵,六月被萧绎的荆州军击败,退回建康,从此一蹶不振。八月,侯景废简文帝,十一月自立为帝,国号汉。
台城陷落后,萧衍子孙间争夺帝位的斗争迅速激化。围城期间曾被侯景立为皇帝的萧正德被侯景处死。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萧绎占有荆州,力量最强;萧纪占有益州;萧誉据湘州;萧誉弟詧据雍州(今湖北襄阳);萧纶自台城破后逃据郢州(今湖北武汉),准备称帝。他们不联合起来讨伐侯景,却在为争夺帝位混战。萧纶投靠北齐、萧詧归附西魏,萧绎既附北齐又附西魏。萧衍死后的次月,萧绎发兵进攻湘州;九月,萧詧自襄阳进攻江陵,后为萧绎击退;大宝元年四月,萧绎将领王僧辩攻破湘州,杀萧誉;八月又进攻郢州,萧纶败走汝南,次年二月被西魏攻灭。萧绎扫除了萧誉和萧纶后,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承圣元年(552)二月,王僧辩与起自岭南的陈霸先会合,三月大捷于姑孰(今安徽当涂),进抵建康,侯景东逃,四月为其部下杀死,持续四年之久的叛乱终告平定,但战乱并未结束,萧绎、萧纪、萧詧为争夺帝位进行最后的战斗。四月,萧纪称帝,八月举兵东下。十一月萧绎亦称帝于江陵(梁元帝),一面请求西魏袭取益州,一面派大军堵截萧纪。二年七月,萧纪兵败身死,益州全境为西魏占领。次年,萧詧勾结西魏攻下江陵,杀萧绎但却失去了襄阳,在江陵沦为西魏附庸。
侯景之乱所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江南社会遭空前浩劫。拥有二十八万户的首都建康,存者百无一二,完全成为废墟。三吴原最富庶,经侯景烧杀抢掠,乃至残破。及西魏破江陵,尽俘王公以下及百姓男女数万家(又作十余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弱小者皆杀之,得免者仅三百余家。东晋以来经营数百年而形成的三大经济文化中心,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这场战乱中,东魏取得了淮南和广陵,西魏取得了成都、汉中和襄阳,从而使南朝版图大为缩小,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士族门阀在此次战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过程。
侯景之乱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呢?
历史上一共有四个“梁” 分别是“南梁”、“西梁”、“大梁”、“后梁”
南梁
南朝第三个王梁朝。萧衍创建。都建康。历四帝,共五十六年(502~557)。永元二年(500),萧衍之兄萧懿被齐东昏侯萧宝卷杀害,三年,萧衍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政局极端混乱之际,自襄阳举兵东下,攻占建康,并于次年称帝。国号梁,建元天监,历史上又称萧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盛时疆域约为今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 、湖南 、云南 、贵州等省区 ;河南、陕西、四川各一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东部、缅甸北端小部分。
萧衍是南齐宗室,永元三年( 501 )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之机,起兵于襄阳,攻占建康,杀东昏侯,立其弟萧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 。天监元年(502)废和帝自立 ,称帝 ,是为梁武帝。都建康。国号梁,建元天监,史称萧梁。萧衍在位48年,他宽纵皇族;大倡佛教;又勒令地方官“上献”,结果地方官吏竞相聚敛,盘剥百姓;徭役繁重,“人人厌苦,家家思乱”。萧衍后期昏庸,致使数度对魏之战均劳而无功,甚至溃败丧师。太清元年(547 )东魏大将侯景降梁 ,萧衍不顾朝臣反对,妄图倚侯景灭魏。二年侯景起兵反梁(见侯景之乱),萧衍子孙虽拥强兵,但守镇佯援,伺机夺皇位 。三年,叛军克台城,萧衍饿死。四年,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是为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 )侯景杀萧纲 ,自称汉皇帝。此时,萧衍诸子及孙各据一方,互相争夺,萧纶(萧衍第六子)据郢州(镇夏口,今湖北武昌),附北齐;萧绎(萧衍第七子)据荆州(今湖北江陵),反复依附于北齐、西魏 ;萧纪(萧衍第八子)据益州(今四川成都);萧?(萧衍之孙)据襄阳(今湖北襄樊),附西魏。同年,萧绎引西魏军为援灭萧纶。三年又灭侯景,称帝于江陵(今属湖北),是为梁元帝 。承圣二年(553)萧绎灭顺江东下的萧纪 ,但益州空虚为西魏夺得。三年,萧?在西魏军协助下攻占江陵 ,杀萧绎,次年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555~587 ),是为后梁宣帝。后梁仅有江陵及其周围一小片疆土,且江陵城中从王公以下男女数万口均已成为西魏将士的奴婢,故萧?据有的是一座空城。后梁初建时,萧梁疆域已失大半:长江下游入北齐;益州、汉中、襄阳入西魏;江陵后梁实亦为西魏所有。就在绍泰元年(555 )后梁立国时 ,萧梁将领王僧辩、陈霸先于建康拥梁元帝子萧方智为梁王。时北齐遣兵送梁武帝侄萧渊明归建康,王僧辩遂拥渊明为帝(史称贞阳侯 )。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渊明为建安公,复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 )陈霸先进封陈王 ,旋受禅称帝,改元永定。都建康。国号陈。梁朝亡。
西梁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国家。国都于江陵。又称为后梁。 西元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杀害梁元帝之后,被西魏封为梁王的萧察于西元555年被西魏立为梁皇帝,并且对西魏称臣;但是西梁由于国土狭小,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八百里地,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但西梁也一直自居为南朝正统而与陈朝对立。而西梁也由于承续南梁的文化,而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
西梁共传中宗宣帝萧察、世宗明帝萧岿、惠宗靖帝萧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西梁,西梁因此灭亡,存在共三十三年。
大梁
隋朝末年萧铣所建地方割据势力。萧铣,南兰陵人。为后梁(又称西梁)宣帝曾孙。隋仁寿四年(604),炀帝杨广即位,次年萧铣之叔伯姑母被册立为皇后,即萧皇后。萧铣遂被任为罗县县令。大业十三年(617),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密谋起兵反隋,萧铣在罗县亦举兵起事。5日之内,得兵数万,自称梁公,又进军岳阳,与董景珍等会合。十月,称梁王,建年号为鸣凤。次年四月,在岳阳称帝,国号为梁,建元鸣凤,置百官,均循梁故制。后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先世陵园。其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越南河内),北至汉水,拥有精兵40万,雄踞南方。最终被李孝恭击败。唐朝武德四年(621),萧铣被斩。大梁灭亡。
后梁
中国五代梁(见五代十国)之一。朱温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朱温曾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天佑元年( 904 ),朱温挟持唐昭宗迁至洛阳,随即派人杀昭宗,立昭宗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天佑四年,朱温代唐称帝,改名晃,改元开平 ,国号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 909 )由开封迁都洛阳,乾化三年( 913 )末帝即位,还都开封。朱温在称帝前后,革除了一些唐朝积弊,奖励农耕,减轻租赋,基本上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晋(李克用) 、南方的吴 、吴越 、楚、闽、南汉 、剑南的前蜀、凤翔的岐(李茂贞)、幽州的燕(刘守光)等政权并立。朱温虽然作了某些改革,但他残暴成性,战争中滥行杀戮,与据有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作战,使黄河两岸遭到严重破坏。朱温在位时,皇位继承人未定。乾化二年二月,他亲统大军与晋争河北,得病返洛阳。六月,次子朱友珪发动政变杀温,自立为帝。次年正月,改元凤历。二月,朱温第三子朱友贞发动洛阳禁军兵变,友珪自杀。友贞即在开封称帝(先后改名锽、瑱),是为后梁末帝,又复年号为乾化三年。友贞猜忌方镇大臣,内部分裂,国力进一步削弱。龙德三年(923)十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侯景之乱,又称作太清之难,是中国古史南北朝南朝梁将侯景发动的一次叛乱。侯景起初是东魏将领后反叛入梁为萧衍所启用,因梁与东魏通好,遂侯景发动叛乱,于公元549年攻入梁都城将梁武帝活活饿死,于公元551年登基自立为帝。随后萧绎遣派将领平叛,于552年收复了都城建康,侯景逃离被部将杀死。侯景之乱使得南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速了南朝士族的灭亡。侯景之乱后,促进了南朝的衰落,北朝趁机攻占南大片土地,一时实力大增。
梁武帝的黑暗面导致了侯景之乱爆发1.梁武帝朝腐朽统治酿成了侯景之乱
在梁武帝统治时期,朱异等得到重用把持朝政,轻重朱异乐于奉承,陆验等两人以“苛刻”为务,被世人称为“三蠢”,为时人所痛恨。豪门子弟骄纵*盗,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截止约束,对梁武帝萧衍来讲,只要不威胁到皇权统治,任意妄为是允许的,可见梁武帝优容皇贵族到了何等程度。朱异狂积聚财富,在生活上糜烂挥霍,加上梁武帝末年信奉佛教,大肆兴建祠庙,并极力扶持寺庙经济。相比于统治阶层挥霍奢侈,底层劳动人们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对侯景叛将处之失当,直接导致了侯景之乱
侯景本人是一个富有深计谋的将领,且野心勃勃。投奔梁武帝萧衍后,被立即任命为大将军,其军事野心完全没得到梁武帝的重视。侯景叛东魏后,东魏派将兵讨伐侯景,而萧衍没有分析利弊,竟助侯景牵制东魏主力,最后被杀得大败,梁主力也损失殆尽。东魏取得战争胜利后,对梁朝开展外交攻势,写信与梁武帝企图离间梁武帝与侯景,离间失败后,梁武帝与东魏议和,这直接导致侯景叛乱。
侯景之乱对六朝政经产生的巨大影响1.侯景之乱短短四年,但是对江南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侯景叛军攻入建康,使得其战后满目萧条,人民生活不堪忍睹,史有“自景作乱,道路断绝,数月之间,人至相食,存者百无一二。”建康人口在梁盛期,人口一百多万,侯景之乱后,仅剩下一两万人。不仅建康如此,而且富庶的三吴地区经一路烧杀抢掠,也变得残破不堪。因此,侯景之乱给江南经济造成的危害是如何慎重。
2.侯景之乱后,萧衍子孙互相内讧,分别占据着长江中上游地区。萧绎派部将平定侯景之乱,在公元552年,于江陵称帝,但是在萧绎上游还有其兄萧纪,在台城破后,萧纪率军队沿江东下,于是萧绎要魏国派兵讨伐之。魏国利用萧氏两兄弟内讧,先后派将兵攻破梁州和益州。萧绎目的达到虽然已经达到,但是江陵形势危急,此后,西魏势力达到长江中上游,遂有吞并南方之势。
结论侯景之乱对梁朝来讲,灾难是空前的,造成了北强南弱,为以后北朝吞并南方陈提供了必要条件,分析之,完全是由于梁武帝昏庸无道,统治阶层黑暗腐朽导致这次浩劫的,正所谓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决定的。
关于“什么是侯景之乱?”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春雁]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1019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春雁”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什么是侯景之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侯景之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
文章不错《什么是侯景之乱?》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