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学和训诂学的区别

网上有关“注释学和训诂学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注释学和训诂学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注释学和训诂学的区别

一、训诂学概说;陆宗达先生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里研究语言思想;周大璞认为:“训诂学研究语义;王力先生也说过:“语言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部门,第一;黄侃先生他在继承章炳麟先生“语言文字之学”的思想;洪诚先生认为:“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是研;殷孟伦先生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训诂学与训诂不是一回事,训诂是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二、注释学概说

一、训诂学概说

陆宗达先生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里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语义学。”

周大璞认为:“训诂学研究语义。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王力先生也说过:“语言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第三是语义之学。这样,我们所谓语义学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

黄侃先生他在继承章炳麟先生“语言文字之学”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洪诚先生认为:“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的道理。”

殷孟伦先生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

训诂学与训诂不是一回事,训诂是训诂学的研究对象,训诂学要探求训诂的方法、体式、原理等,训诂学的目的是要探索词义发展的规律,揭示词义系统,推求语源。训诂小学偏重於以雅学为骨干的训诂专著。《尔雅方言广雅》等属入小学类。训诂学的出现是以在文章中解释文本词语的形式出现的。

二、注释学概说

注释学作为学科名称,最早由朱星先生提出。他在1973年写成的《中国注释学概论》初稿中,首次使用了“注释学”一名。

许嘉璐定义,认为注释学是“研究给古书作注释的原则、方法、规律等等问题的科学。这是一门带有边缘性的实用科学;它将从注释古书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反过去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

汪耀楠先生在《注释学纲要》一书中明确指出:“注释应当有明确地要求,这个要求就是以今释古,以浅释深,以普通话释方言,以具体明确的内容解释含义广泛的概念。”

训诂学发展成注释学:(P20)“在语言三要素中,语义最重要。传统训诂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把语义看成一个封闭系统,而是根据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义的训诂与语言反映的极为复杂的主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从人类生活的广阔领域寻求语言意义。但传统训诂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无所不包。在科技进步,文、理分化,各种学科逐渐分立,研究逐渐细密的今天,如果不改变它本身的缺点,把它的研究对象集中在词义、语义上来,它就只能徘徊于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范围,无法进入现代语言学的殿堂。”

再者,由于古籍注释自古以来是少数专门家的事情,如郑玄、马融、卢植等,自幼受到父辈或名师真传,从而是的决定了注释的人无须独立门户;此外,训诂

小学的注意力偏重于以雅学书为骨干的训诂专著,并未给够注释一定的注意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注释的范围逐渐变广,大众化需求较多,需要专门学科的建立。注释学的建立完全是现实生活所提出的课题。

训诂学历史主要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训诂学是一门多数人很陌生、听起来很高深莫测的学科,可实际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诂”是解释“异言”,也就是解释那些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等原因,同一个事物的称呼发生变化的情况。“训”是“道形貌”,就是描绘、说明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所以,训诂学就是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古代文献里语言文字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讲,就是解释古文。

近几年,传统文化类节目很受欢迎,古代诗词歌赋、古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知识,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可是古文中很多字句的意思,却不那么好懂。一句古诗怎么理解、一个古代物件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一个特殊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每当我们讨论这些问题或者节目中的老师详细讲解的时候,都可能运用到了训诂学的方法。所以,“训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训诂学既然形成了一门学科,自然就有一定的研究范畴和方法。“章黄学派”训诂学家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从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运用四方面,介绍了训诂学的基本内容。这本《训诂简论》正是致力于推广和介绍训诂学的国学知识普及读物。

要正确解释古文,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按照现代语言的意思凭空推测,那样很容易“望文生义”得出牵强附会的结果,甚至闹笑话。古人也有“望文生义”理解错误的时候。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晋人司马彪注释,“野马,天地间气。如野马之驰”,这句解释就是错误的。庄子这句话中的“马”,实际上是个通假字,通“塺”,即尘土,所以这个“野马”就是“尘埃”的同义词。

对于训诂的方法,陆宗达先生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考察古代社会几种,还提倡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也就是说,根据字形、音韵、参考核对古籍并且依托于古代社会背景,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在书中,陆宗达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解释训诂的内容和方法。这些例子,不仅能展示陆宗达在解释古文时所做的严谨分析和考据过程,还帮助读者增长了传统文化的小知识,甚至可能纠正了历史故事中带来的一些错误认识。

比如历史故事里讲到,晋文公重耳流亡过程中,向一个农民讨饭吃,农民给了他一块泥土,狐偃把这件事解释为上天赐给他土地,是他将拥有领土、成为一国之主的征兆。好一个“天命所归”的帝王故事。

那史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左传》原文是“野人与之块”,很多人直接把“块”解释为“土块”,就演绎出了上面的故事。陆宗达认为,这个“块”通“蒉”,《礼运》注就有“蒉读为块”一句,应该解释为粗草编制的一种类似筐的器具,并赞同了《史记·晋世家》的说法,“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意思是说用盛土的工具把食物端上来,所以重耳认为对他不敬。这个解释有古籍的依据,又能同司马迁的说法一致,比较合乎情理。

这只是书中的一个例子。另外还有好多实例的解释,比如对《论语》中前三句的解释,也都让人耳目一新,增长见识。

陆宗达正是不厌其烦地通过这些实例,展现训诂研究的正确方法,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的解释过程,得出查之有据、令人信服的结果,为读者做出训诂研究的表率。

2019.07.26雾凇

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古代训诂学

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瞍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传统的训诂学观念已形成。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

清朝末年,章太炎与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近代训诂学

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的界说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解释语言”,而且没有“时地之限域”,这较之于古人的训释古语显然是扩大了范围;第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式”和“义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黄侃的训诂学界说问世后,有关训诂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 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陆宗达、王宁先生又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 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这可以称之为“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 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应该注意的 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许嘉 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典章、文化、风习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许先生对训诂学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说得更加明确了。持这一主张的还有洪诚等先生,称之为“全面解释派”。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关于“注释学和训诂学的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墨红爱]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1073.html

(21)
墨红爱的头像墨红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墨红爱的头像
    墨红爱 2025年08月17日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墨红爱”

  • 墨红爱
    墨红爱 2025年08月1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注释学和训诂学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注释学和训诂学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注释学和训...

  • 墨红爱
    用户081709 2025年08月17日

    文章不错《注释学和训诂学的区别》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