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求近代人物的爱情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近代人物的爱情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徐悲鸿与孙多慈:一场不该发生的恋爱,苦恋十年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传播也促使着中国女性的进一步觉醒。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女性要达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须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国大学校园首开“男女同校”,随之而来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师生间恋爱之事时有发生。
1930年秋天,徐悲鸿为得意弟子孙多慈画了一幅素描。画稿上的孙多慈齐耳短发,面如圆月,表情淡然,画作中的她有属于那个时代女学生特有的青涩稚嫩。徐悲鸿在画作的右下角题字:“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愿毕生勇猛精进,发扬真艺….”
孙多慈自画像
1930年9月,35岁的徐悲鸿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一天,他的画室里来了几个旁听生,旁听生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但是其中一位才华与悟性出众的女学生不久便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就是孙多慈。
孙多慈出生于书香门第,孙多慈的祖父孙家鼎是咸丰状元,在光绪年间历任工、礼、吏、户四部尚书,官至一品。孙多慈原名叫孙韵君,她的父亲孙传瑷饱读诗书,是大学教授、教务长。由于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长相端庄清秀又带有艺术气质的她,很快吸引了老师徐悲鸿的注意。
1931年的一天,徐悲鸿邀请朋友盛成和宜黄大师参观自己的画室。盛成和宜黄大师到中央大学的门口碰巧遇见了徐悲鸿的妻子蒋碧薇。盛成记起徐悲鸿曾对自己说,他与蒋碧薇因孙多慈在感情上有隔阂,便想绕过蒋碧薇。但蒋碧薇却眼尖地看到二人,热情地走过来打招呼。宜黄大师不知道内情,便老老实实地回答来由,又邀请蒋碧薇一同参观徐悲鸿的画室。蒋碧薇犹豫了一下,便点了点头,答应了。
徐悲鸿作品
一行人来到中央大学,徐悲鸿看到蒋碧薇同行,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表情却开始不自然起来。蒋碧薇走进艺术专修科素描组画室时,孙多慈一眼就认出了她,蒋碧薇出身于名门望族,举手抬足间尽是高贵优雅。凭借女人特有的敏感,蒋碧薇也认出了立在教室一侧的孙多慈。待走进徐悲鸿的画室,蒋碧薇一眼就看到了那幅丈夫为孙多慈作的画像和《台城夜月》,心里五味杂陈,想起徐悲鸿曾给她写过的一封信,信中说道:“碧薇,你快点回南京吧!你要是再不回来,我恐怕要爱上别人了!”
徐悲鸿与妻子蒋碧薇
蒋碧薇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她晚年在回忆录中写:“尽管徐先生不断地向我声明解释,说他只是爱重孙韵君的才华,想培养她成为有用的人才。但是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绝对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因为徐先生的行动越来越不正常。我心怀苦果,泪眼旁观,我查觉他以渐渐不能控制感情的泛滥。”
1931年7月,孙多慈以第一名的成绩正式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大学一年级时,孙多慈便感觉两人感情日渐深厚,徐悲鸿把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先是推荐孙多慈在中华书局印制画作。为了鼓励孙多慈创作,徐悲鸿拿出2500元的私房钱,寄存于友人舒新城那里,并委托舒新城匿名代为购买孙多慈的作品。
1930年孙多慈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右二)
孙多慈大学毕业后,与徐悲鸿不在一地,只能互相赠送礼物,以寄托恋情。1935 年冬,徐悲鸿绘《燕燕于飞图》赠送孙多慈。画面为一古装仕女,愁容满面,仰望着翱翔的燕子,上题:“乙亥冬,写燕燕于飞,以遣胸怀。”表露了对孙多慈的一片深情。第二年,孙多慈寄了徐悲鸿一颗红豆,以表相思。
徐悲鸿
1936年春夏间,孙多慈一家住在安庆,她的父母坚决反对女儿与徐悲鸿交往,连亲戚都不赞成。每次,孙多慈到小表妹陆汉民家去的时候,其父母便劝说孙多慈迷途知返,孙多慈只是默默地听着,不作表态,神态忧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孙多慈全家避难长沙,巧遇徐悲鸿。徐悲鸿通过朋友关系,将孙多慈一家迁至桂林,而且为孙多慈在广西省政府谋到一职。然后返回重庆中大上课。1938 年7月孙多慈任广西省中等学校教员暑假讲习班风景静物讲师。1938年暑假徐悲鸿又回到桂林,与孙多慈常常同赴漓江写生,这段时间大约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创作了不少作品。
孙多慈
1938年7 月间,徐悲鸿在《广西日报》上,刊出一则与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的启事,徐悲鸿启事:鄙人与蒋碧薇女士,久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特此声明。
他们的朋友沈宜甲拿着这份报纸去见孙多慈的父亲,想极力促成孙多慈与徐悲鸿的婚事,谁知孙老先生坚决反对,并且带着全家离开桂林,转往浙江丽水。一向软弱又内向的孙多慈,在此关键时刻,终于屈从于父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孙多慈终于向世俗妥协,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时任浙江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并最终与其结为夫妻,与徐悲鸿相忘于江湖。
以上内容截取纪录片《凤凰大视野》。
本人是一个民国才子佳人故事爱好者,会经常搜一些这类纪录片节目看。这个节目中,我印象深刻的是《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作者李筱懿点评的话,“孙多慈的身上,你能够明显感觉到新旧两个时代的冲突。如果从大的环境来讲,民国那个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其实那个时代的女性面临很多问题和困惑,一堆爱情的向往:我非常希望追求自由与热烈的爱情,另外一个是无法摆脱的桎梏:我知道我的双脚还在泥淖里面,没有办法走得太高太远,但是我的内心是悲苦的……”
《凤凰大视野》李筱懿 谈及孙多慈的爱情
五四女性受到了新旧时代的交替,不论感情的结果如何,受教育的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和婚姻成为他们打破旧道德的一种方式。在那个特殊时代,不管是蒋碧薇还是孙多慈,都是勇敢的女性。
《凤凰大视野》李筱懿 谈及孙多慈的爱情
无论民国还是现在,女性在爱情中的自由选择和为爱抉择的付出都是在打破束缚往前的一步。
根部
姜
开放分类: 汉字、文字、姓氏、汉语、草本植物
目录
植物品种 形态特征 分布 种植技术 采收留种 姓氏 姜氏家谱植物品种
种中文名:姜
种拉丁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种别名 :生姜、干姜、姜皮
科中文名:姜科
科拉丁名:Zingiberaceae
属中文名:姜属
属拉丁名:Zingiber
中国植物志:16(2):141
英文植物志:24:325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肉质,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叶子列,披钍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平滑无毛,有抱茎的叶鞘;无柄。花茎直立,被以覆瓦状疏离的鳞片;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苞片卵形,淡绿色;花稠密,长编印2.5厘米,先端锐尖;萼短筒状;花冠3裂,裂片披针形,**,唇瓣较短,长圆状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黄白色斑点,下部两面三刀侧各有小裂片;雄蕊1枚,挺出,子房下位;花柱丝状,淡紫色,柱头放射状。蒴果长圆形胀约2.5厘米。花期6~8月。
分布
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来凤、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各省区广为栽培。亚洲热带地区亦常见栽培。
种植技术
一、植物学特征
生姜根系不发达,入土浅,主要分布在30厘米左右的范围内。茎为肉质根状茎,腋芽不断分生可发生一、二、三……次,次生根茎,丛生密集成块状,一般苗数愈多,姜块愈大,产量愈高。地上茎是叶鞘抱合成的假茎,高70~100厘米,直立不分枝。叶披针形.具叶鞘,绿色,叶互生,排列两行。姜在热带能开花,花黄绿色或红色,很少结果,以根茎繁殖。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不耐低温霜冻,16℃以上开始萌芽,幼苗生长适温20~25℃,茎叶生长适温25~28℃,15℃以下停上生长。而泥槽、庄科、阿那黑等村委会终年气温基本在15℃以上,最低热河谷区域,对生姜的生长非常适宜,产量也相对较高。
姜喜弱光,不耐强光,在强光下,叶片容易枯萎,农谚有“生姜晒了剑(新叶)等于要了命”。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
姜喜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的微酸性土壤为好。对水分要求严格,既不耐旱也不耐湿,受旱则茎叶枯萎,生长不良,高温高湿,排水不良易致病害。对三要素的要求,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三、类型及品种
根茎节多而密,姜块数多,双层或多层排列,代表品种有广东密轮细肉姜,我省的玉溪黄姜,西畴细姜。此外,还根据姜的外皮色分为白姜、紫姜、绿姜(又名水姜)、黄姜等。长势中等,分枝多,龙庆黄姜则属密苗型黄姜。
四、栽培技术
(一)栽培制度及季节:生姜可以净种,也可间套种,龙庆黄姜一般在清明前后,蚕桑树地里播种。
间套种可利用高杆搭架作物如瓜、豆架下种植,也可以在包谷行间间作,起到遮阴作用。
(二)选地,整地及施肥:姜忌连作,愚好与水稻、葱蒜类及瓜、豆类作物轮作,并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姜畏强光,应选适当阴蔽的地方栽种。姜生长期长,产量高,需肥量大,每亩农肥不少于3000千克,并施人硫酸钾20千克或复合肥30千克作底肥,以充分满足姜对营养的需求,畦面一般作成高畦。
(三)选种,播种:播种前要精选姜种,剔除霉变,腐烂,干瘪的病弱姜块。种姜要选择50—100克有1—2个壮芽的姜块为好,太大的姜块也可播种但需种量大,成本高,可以用刀切或用手擗开,但伤口应用草木灰或石灰消毒后再播。播种前最好用药剂浸种催芽,方法将种姜摊开晾晒1—2天然后用1:l:120的波尔多液浸种10分钟,然后将种姜捞出后,用潮砂子将其层层堆码好用薄膜覆盖,厚度约30—40厘米,使温度保持在20—30℃,8—10天即可出芽,报据芽子的大小、强弱分级播种。每亩用种量300—500千克。
一般排姜多用打沟条播,行距35—40厘米,株距26—30厘米,沟深10—12厘米。打塘播可按株行距33厘米,塘深7—8厘米。
沟、塘打好后,将姜种斜放,芽朝一个方向排列,排好后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土杂肥覆盖,厚度6—8厘米,肥上再盖少量土壤即可。
(四)田间管理:姜排好后如土壤湿润不需浇水即可出苗,如果土壤干燥应浇一次水,但不宜过多,出苗后视土壤墒情及植株长相适时浇灌,高温期应提倡早浇,晚浇,雨季要注意排涝。
姜在生长期中要进行多次中耕松土及迫肥培土工作,当苗高15厘米左右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追肥以人粪尿为主,培土3厘米。随着分蘖的增加,每出一苗再迫一次肥培一次土,培土厚度以不埋没苗尖为度,总汁培土3—4次,使原来的种植沟变成埂。培土可以抑制过多的分蘖,使姜块肥大。
姜怕强光,可在行间套种包谷或上架豆类,也可搭荫棚或插树枝、蒿杆遮阴。
(五)病虫防治:虫害有玉米螟,病害主要是姜腐败病即姜瘟,主要为害叶及根茎部,以高温期发病重,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换茬,选用无病种姜,防治病田水流入灌溉,药剂可用50%代森锌800倍,7—10天一次。
采收留种
生姜一季栽培,全年消费,从7—8月即可陆续采收,早采产量低,但产值高,在生产实践中,菜农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分次采收。
(一)收种姜,又叫“偷娘姜”,即当植株有5—6片叶时,采收老姜(即娘姜),方法用小锄或铲撬开土壤,轻轻拿下种姜,取出老姜后,马上覆土井及时追肥。种姜不蚀本,所以农谚有“姜够本”之说。
(二)收嫩姜(子姜),立秋后可以采收新姜即子姜,新姜肥嫩,适于鲜食及加工,采收愈早,产量愈低,主要由市场价值规律决定。
(三)收老姜:霜降前后,茎叶枯黄,即可采收,此时采收产量高,辣味重,耐贮藏,可作加工,食用及留种。南部无霜地区可割去地上茎叶,上盖稻草等覆盖物,可根据需要随时采收或留种,但土壤湿度不宜太大。
留种用的姜,应设采种田,生长期内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选晴天采收,选择根茎粗壮.充实,无病虫及损伤姜块,单独贮存,在贮藏期经常检查,拣出病、坏姜。
[中药药性]
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前人称之为 “呕家圣药”。姜炙法就是取生姜的这些特性,用姜汁这一辅料对药物进行炮制,来增强药物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并降低其毒副作用。如竹茹生用长于清热化痰,姜炙后可增强其降逆止呕的功效;厚朴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通过姜炙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并能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黄连姜炙后可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善治胃热呕吐。
干姜虽与生姜同出一物,但由于鲜干质量不同其性能亦异。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能温肺化饮,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证。因此,用干姜制备的姜汁与生姜汁的性能也不一样。如用干姜制备的姜汁炮制药物,必将影响药物的炮制效果,达不到药物炮制的目的,就不能增强具有降逆止呕作用的药物的功效。
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传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叫“还魂汤”。
姓氏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解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炎帝子孙因辅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或封于申。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其先祖尝为四岳,辅佐大禹治水有大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朝,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中居于第60位。
功效:
外感风寒、鼻子不通气、流清鼻 涕、头痛发烧或被雨淋后发冷、肚子 痛等,可用切细碎的鲜姜 25 克加上 红糖,以开水冲泡服用。
慢 性 胃 炎 、 时 常 胃 疼 、 恶 心 呕 吐,可用鲜姜 15 克、桔子皮 15 克, 用水煎服,一日 3 次。
老年人患慢性咳嗽,不发烧,吐 白痰,可用鲜姜捣汁,半匙姜汁加 1 匙红糖服用,早晚各服 1 次。
风 寒 骨 病 、 关 节 痛 、 患 部 有 冷 感,可用鲜姜、大葱各一半,切碎炒 热,用布包好,贴在患处。
姜氏家谱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馀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馀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於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2005 [山东省郯城县姜庄村]姜氏宗谱一卷姜步宽等续
姜对生长条件的要求
姜原产于热带多雨的森林地区,要求阴湿而温暖的环境,生育期间的适宜温度为22~28℃,不耐寒,地上部遇霜冻枯死。地下部也不能忍耐0℃的低温。也不耐热,如温度过高,阳光直射,生长受阻,故在栽培上夏季应遮阴。对土壤湿度的要求严格,抗旱力不强,如长期干旱则茎叶枯萎,姜块不能膨大,但若雨水过多,田间排水不良,会引起徒长和姜块腐烂。姜对氮磷钾肥的要求:以钾需要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所需养分除由基肥供应外,还需要追肥,苗期以追施氮肥为主,姜块迅速膨大期要补施有机肥或含氮、磷、钾三要素的复合肥。姜忌连作。在腐殖质多的壤土或粘壤土栽培,产量较高,但辛辣味淡,组织较嫩,适于收嫩姜供菜用。若栽培在腐殖质少的沙壤土,产量则较低,但辛辣味较浓,适于作种姜或制姜粉用
关于“求近代人物的爱情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羊舌志强]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121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羊舌志强”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求近代人物的爱情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近代人物的爱情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徐悲鸿...
文章不错《求近代人物的爱情故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