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生物菌肥有哪些误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生物菌肥有哪些误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部分:7个观念误区。
误区1:靠见效速度评价产品好坏,认为见效快的就是好菌剂或菌肥。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除了会分解土壤中难溶及被固定的元素,增加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物质,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外,还能产生植物生长刺激素和拮抗某些致病微生物的作用,可减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肥料效果的发挥与微生物菌群繁殖速度、菌群数量关系紧密,菌群生长存在周期,这一点是与化学肥料和植物调节剂的最大区别,这也就出现了微生物肥料速效性不如化学肥料与植物调节剂的现象。见效慢并无意味着菌剂及菌肥是无效果的,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作物长势明显改善的品种也未必是好的菌肥或菌剂,其中也不乏一些添加了植物调节剂的品种。
误区2:种类混乱,分不清使用的是菌剂还是菌肥。
农用微生物菌剂是指目标微生物(有益菌)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制成的活菌制剂,它具有直接或间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等作用;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
微生物菌肥包含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营养物质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生物有机肥是指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主要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菌剂、菌肥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中营养物质及有机物料的含量,使用中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对路产品。
误区3:认为一种产品中菌的种类越多、菌种数量越大越好。
复合菌剂的使用效果会受到不同菌种生长习性的影响,盲目的复合,极易造成菌种间的拮抗,影响效果发挥。菌衡量标准为“有效活菌数(CFU)”,单位为“亿/g或亿/ml”,数量不能代表全部,不但要看菌数量,还要看有效活菌的数量,使用后起作用的只有活菌,有益活菌数量越大效果会表现越好。
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因素除了菌的种类及数量外,菌的纯度至关重要,当产品中霉菌杂菌数及杂菌率超标时也会影响应用,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杂菌率分别为:液体≤10.0%,粉剂≤20.0%,颗粒≤30.0%;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杂菌率标准为:液体≤15.0%,粉剂≤30.0%,颗粒≤30.0%:市场上少数不合格产品中会含有致病菌,本意是用有益菌修复土壤,使用了不合格品种,反而会引起致病菌繁殖,导致病害发生。
误区4:一个季节使用一次就可以,一次使用作用可持续多年。
部分微生物菌种施入土壤后会大量繁殖,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成为优势菌群,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如化肥的超量使用、杀菌剂的使用、焖棚、高温等,都会导致有益菌死亡,从而影响有益菌群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地位,要继续保持有益菌群的地位,就需要在作物的生长期多次使用微生物肥料来补充有益菌。
误区5:不注重菌的种类,认为一种菌可以解决多种问题。
少数用户在选购微生物肥料时只注重是不是含菌,而不关注菌的种类,缺乏对症用菌的意识,使用了不对症的菌品种,产品效果难以发挥,难以达到用户目的。现阶段在农业部获得登记的微生物品种有根瘤菌菌剂、固氮菌菌剂、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促生菌剂、菌根菌剂、生物修复菌剂。不同品种具有的功能不同,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会体现在六个方面:提供或活化养分功能;产生促进作物生长活性物质能力;促进有机物料腐熟功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功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功能;改良和修复土壤功能。要结合需求、菌种特点、菌种功能选用对症的产品。
误区6:超过保质期使用就没有效果。
农用微生物菌剂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及“有机物料腐熟剂产品”液体制品保质期为3个月,粉剂及颗粒制品为6个月。超过保质期并不意味着产品没有效果,要区别对待。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特例,如荧光假单胞菌剂制品(液体),超过保质期使用非但没有减效,作用较之前更突出,有待进一步研究。
误区7:微生物肥料可以替代化肥
土壤肥力由生物肥力、化学肥力、物理肥力三部分组成,使用微生物肥料后能提高土壤的生物肥力,可以间接促进化学肥力和物理肥力的提高。使用微生物肥料不能完全替代化肥,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部分化肥的投入。
?
? 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禁用词语的制品,主要以植物残体或动物残体,添加特定微生物菌群发酵而成,无恶臭无异味的肥料。微生物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微生物肥料包括农用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三类。
你买的微生物肥料有没有“长毛”?
微生物肥料的颗粒表面布满白色的菌丝简称“长毛”。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下文简称植保所)生物防治实验室研究员李世东教授介绍,微生物菌肥长毛,是因为微生物菌肥中微生物在适宜环境下进行大量繁殖,并不是肥料有问题,而恰恰说明了其中微生物活性高,抗逆性好,在恶劣环境下能够存活。
作为经销商和农民如何挑选好的菌肥?李教授拿出了长毛和没长毛的两种菌肥,给记者仔细作对比。并进行解答:“由于微生物菌肥中菌种的抗逆性、含量、活性等数据不好考量,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初步判断微生物菌肥及其中有机质的好坏。第一是看,看微生物菌肥存放或者用到地里一小段时间,会不会长毛;第二是闻,正规菌肥选用的有机质发酵出来应该是无异味无恶臭味的。”李教授告诉记者,考察菌肥,有个关键的指标就是抗逆性,也就是菌在不利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为什么生物肥料袋子封口处会“长毛”,中下部还是黑褐色?
微生物肥料长毛的四大必要条件:氧气、水分、养分、温度,缺一不可。内蒙古沃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肥料刚开始都是黑褐色的颗粒。因为微生物肥料颗粒被放入了包装袋,包装袋的内膜几乎屏蔽了外界的氧气,但是在缝口的过程中缝包的针孔可以进入部分空气。恰恰是进入的这些氧气使得菌肥中的活性菌开始大量繁殖,使得成品包装袋的上部出现的“长毛”的现象,随着菌丝的大量聚集,针眼中进入的那一点点氧气又被肥料和菌丝的混合体阻断,从而造成了成品包装袋中下部分的颗粒还是原来的黑褐色。就像李教授说,可以拿出部分黑褐色颗粒,放置在温暖湿润的空气环境中,用不了多久颗粒表面又会缠绕很多菌丝。或者可以把长满菌丝的颗粒放入容器中,加入适当的水,把颗粒转动几圈之后,颗粒还会变成黑褐色;然后你再放置一段时间,还会长出“白毛”。
关于“生物菌肥有哪些误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君泽拂风]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122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君泽拂风”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生物菌肥有哪些误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生物菌肥有哪些误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部分...
文章不错《生物菌肥有哪些误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