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发展史

网上有关“中国古典舞发展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典舞发展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典舞的起源 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读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

民间舞蹈的蓬勃兴盛

历史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由于铁器的发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封建制稳固确立。西周初年建立的雅乐体系,在短时期的辉煌后,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蓬勃兴起,《诗经》中描绘各地风情的诗歌,极生动地反映了民间舞的活动情景,如《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描写了姑娘们忘情地舞蹈;《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描写人们不分寒冬酷暑,都醉心于歌舞。

当时,各诸侯后宫和贵族之家,都养了不少歌舞人──“女舞”,以供欣赏娱乐。表演性舞蹈取得很大的发展。东周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十分优美生动的舞蹈文物。此外,著名舞人旋娟与提嫫,舞姿轻盈如《集羽》,飘拂之姿如《萦尘》,柔软腰肢似可卷曲入怀的《旋怀》。楚舞的特点是:袅袅长袖,细腰欲折,故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人”之说。以扭腰出胯为特征的舞姿,已清晰地呈现出来,以轻盈飘逸柔曼为美的审美意识,亦已明确的显示出来。这样的审美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传承至今。

另外一种风格的舞蹈:如《大武》,激烈昂扬,气势磅礴,表现民族舞蹈的雄健和阳刚之美。刚与柔、文与武,两种对比强烈的舞风,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舞蹈发展的进程中。

周代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

距今2,000馀年前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两个著名舞人──旋娟与提嫫。从有关记载分析,她们可能掌握了舞蹈与气功中的“轻功”相结合的绝技。

据《拾遗记》载:燕昭王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310年),广延国献来两个善舞女子,即旋娟与提嫫。她们容颜美丽,舞姿轻盈飘逸。她们表演了三个舞蹈:一、《萦尘》,舞姿如空际萦绕的轻尘;二、《集羽》,如羽毛在风中飘摇回汤;三、《旋怀》,舞态身姿极柔软,似可卷屈“入怀袖也”。

文中提及她们在铺有四、五寸厚的香屑上舞蹈,竟“弥日无迹”。在香灰上跳了一整天,竟没有留下一点脚印,如果没有“轻功”功底,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古人的记载难免有某些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旋娟与提嫫这两个最早被记录下来的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技艺,是令人惊叹的。而舞姿轻盈,确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崇尚的审美特征。

中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舞蹈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

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

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身。

关于“中国古典舞发展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瑾瑜缘]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12318.html

(2)
瑾瑜缘的头像瑾瑜缘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瑾瑜缘的头像
    瑾瑜缘 2025年09月20日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瑾瑜缘”

  • 瑾瑜缘
    瑾瑜缘 2025年09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古典舞发展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典舞发展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古典舞的起源 舞蹈...

  • 瑾瑜缘
    用户092009 2025年09月20日

    文章不错《中国古典舞发展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