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故宫有哪些历史背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故宫有哪些历史背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
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宫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不寻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围绕皇权的传承与安危展开的。
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等等。
2、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
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坏,有多处宫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五六十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扩展资料
遗产价值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1353934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
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和故宫有关的历史典故 急用!!
1、名称考义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2、营建原则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
3、建造过程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4、明朝时期
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扩展资料:
故宫的建筑布局:
整体格局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如今故宫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 。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
故宫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百度百科-故宫
故宫六谜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迄今已历经560多年的沧桑岁月。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既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3公里长、10米高的宫墙,俨然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
天人合一紫禁城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 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故宫房间知多少
故宫的房间数不清。有人说,故宫有9999间房;有人说,故宫的房间应该有9999间半,那么,又为何有9999间半呢?半间在哪儿? 原来,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西头的那一小间。实际上故宫所谓的半间房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渊阁西头这间,面积颇小,仅有一作上下用的楼梯,但仍是一整间。文渊阁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处所,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渊阁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数为间的惯例,采用了不讲对称的偶数——6间。但又为了布局上的美观,西头一间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间房。 故宫房屋到底有多少呢?据实地测量有8600余间。
冷宫何处
来故宫参观的人,总要找找“冷宫”在哪里,看皇帝是不是真地过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 先谈“三宫六院”。故宫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皇帝的妻妾众多,说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据《礼记》记载,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说明,早在我国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数量也相当惊人。封建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妃子。“宫中多怨女”,在封建社会里,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 至于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等死,更为悲惨。故宫的“冷宫”在哪里?并无定所,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即是乾清宫、长春宫;一说“冷宫”无固定地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 查遍所见明、清史料,紫禁城无“冷宫”匾额,冷宫并不是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清时代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 明末天启皇帝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被由长春宫赶到御园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还有定妃、 嫔、恪嫔三人。这个“冷宫”在紫禁城内之西。 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据说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现坍毁),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如果这一出自太监之口的传闻属实,则此地也算得一处“冷宫”。
门字之谜
故宫各门匾中“门”字末笔直下至底没有向上的勾脚,都写成 。为什么故意写成这样呢? “门”字写成“ ”,宋代就有了。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 有一个为写“门”字而丧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宫殿匾额“门”字无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门”字,末笔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发雷霆说:我要招贤,你詹希原这厮要闭门,塞我贤路!遂下令斩之。真是伴君如伴虎!
故宫谁设计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谁负责设计?又是谁主持施工的?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难倒不少老北京人。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 但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年近古稀的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永乐15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
三大殿院内为何不种树
翻开故宫的兴衰史,就能查阅到紫禁城里少古树原来跟清代的一次农民起义有关。1813年9月15日,北京宛平宋家庄(今大兴县宋家庄)人林清率领义军冲向东、西华门。东路义军受阻失利,西路义军攻入西华门,杀到隆宗门,门已关闭,义军见宫墙两边树木参天,便爬上大树,奋勇**,并砍折树枝,准备火攻隆宗门…… 三大殿院内不植树,有人说是怕隐蔽于树丛中的敌人威胁皇帝的安全。这种说明乍听似乎有理,实不尽然——故宫养心殿、御花园中古松苍柏高大茂密,怎么解释?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内不种树,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称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居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建筑上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进入天安门,经过漫长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达到顶点。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这些庭院内都种上树,绿荫宜人,小鸟鸣叫,那将会破坏朝廷的威严氛围。
的确,宽阔的广场、蓝蓝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让人肃然起敬。三大殿院内不种树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在游览中,我们不妨再探索、再思考,彻底解开这一名胜之谜。
关于“故宫有哪些历史背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向彤]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1258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向彤”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故宫有哪些历史背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故宫有哪些历史背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故宫建...
文章不错《故宫有哪些历史背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