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探究

网上有关“如何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探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探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动起来,敢于表现自己。给孩子一个他们想说,敢说,乐说的语言环境是家长们美好心愿,也是我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适宜的音乐为孩子的语言感受注入催化剂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语言活动中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而改变,不同的语言作品需要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来烘托。创造一个与故事、散文、诗歌等相适应的音乐环境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为幼儿创设相适应的语言环境。在诗歌《秋天的雨》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在一首欢快的《苹果丰收》烘托下,仿佛身临其境般看到秋雨带来的美景;在故事《狐假虎威》中,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在众野兽面前大摇大摆的走,此时来上一段《狮王进行曲》,效果特别的好,在音乐的衬托下狐狸那骄傲的表情犹如狮王般威风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上课时通过口述很难达到的语言效果,而通过音乐的渲染则让能幼儿产生共鸣,从而能更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走向生活,寻找语言学习的活水源头

语言,源于生活,源于实践。语言是人们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工具。人们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各种精神财富都主要利用语言来完成。为了引领孩子走向生活,在天广地阔的生活空间里,寻找学习的活水源头,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孩子的个性化语言的发展,饶有兴趣地去学习语言,热爱语言。如每周可举行一次活动,活动形式应丰富多样,有:新闻角、口述稿、绘画日记等,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这是孩子们“亮相”的大舞台,也是语言训练的极好机会,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把自己在一周的所“得”,全心全意地捧到同伴和老师的面前,这样,每一次活动,就显得特别生动有趣,因为,这一天是孩子捕捉“语言”的好日子。通过交流,既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潜意识地培养了幼儿关心周围事物变化的习惯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孩子们已不把学习看作负担,而处于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境地。因为,这样的学习,使他们轻松愉悦,乐趣无穷。

三、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说他们在实际生活不可能遇到的事情,这也是幼儿个性化语言能力提高非常重要的途径。同时,也应注意在一些日常小事上发掘幼儿的语言能力,如:当一个人拿起一张废纸正准备扔掉的时候,很随意的卷了一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扔掉废纸。但是,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那完全成了他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和语言的小小一课。在我的班上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小朋友快放学的时候,老师在整理小朋友的东西,把一张不要的废纸,很随意的卷了起来,准备扔的时候,一个叫贝贝的小朋友,很高兴的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看,你做了一个圆!”我还没有反映过来,就问她:“哪里像呢?”她拿起那张我已经卷起来的纸,放在左眼上说:“你看,我看见你了,这个是圆的。”我很高兴,立即表扬了他,也许是我的鼓励让班上的孩子有了兴趣,你一句我一句,通过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表示出了自己理解的圆。有的用手做了一个“OK”放在眼睛上,告诉大家:“这也是圆。”有的说:“眼睛里的眼珠是圆的”有的指着自己衣服的圆形的图案说:“我也有圆的,看,还有红色的圆形,**的圆行”“我这还有一个红色的……”“我的几个扣子都是圆的……”当时我除了惊讶,就是喜悦,整个过程我一直作为一个倾听者,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我确定孩子们已经能够把圆形理解了,而且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与此同时,在数数方面,认识颜色上,也有小小的进步,这和小朋友坐在凳子上,然后老师拿着一个圆形告诉小朋友“这是圆形”,然后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颜色”,“有几个呢?”比起来,相信不用说孩子们会选择前者,从效果上来说,同样是前者更有实际的意义。

四、多一分赏识。赏识是一种爱

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常在班级语言区和孩子们一起表演故事和儿歌,表演的好我给予肯定或奖励,表演的不好,我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响亮”,“你做的动作真漂亮”,“你的身体站得直直的,像个解放军!”这些话常挂在嘴边鼓励胆小的孩子们。小红星、小红旗、卡通等小实物也常作为奖品奖励给孩子们,表演特别棒的孩子在众多羡慕的眼神中接受老师一个温暖的拥抱。教师的赏识激发了孩子表演的积极性,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赏识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产生了幸福体验。渐渐地,他们胆子大了,表演的兴趣浓了,小小的讲台成了孩子们向往的舞台。

五、运用“核心法”进行有效提问

核心性提问的作用是扣住文本内容中心,明确学习重点,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加深理解。这种提问,一般先要提出导入性问题,通过一问一答,从而引出第二步____核心提问。例如,老师在教成语故事《百发百中》时,抓住关键词语,巧布“疑问阵”,熟练地运用了“核心法”设计问题,。梁老师问:“目瞪口呆”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用体态语言表演给老师和小朋友看。幼儿表演得活灵活现,童真童趣填满了整个教学空间。可见幼儿理解了“目瞪口呆”在文本中的含义。接着,梁老师问:潘党为什么要“目瞪口呆”?“箭箭”是什么意思?幼儿讲:“是每箭的意思”、“就是百发百中”。老师的提问循序渐进,直奔文本的核心问题,突出了重点。同时用体态语言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有义务通过语言教育,让孩子们拥有与人交往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好的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其成为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让每一名孩子享受到语言表达与交流的快乐。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有一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生活经验的迁移,就能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 在第二册《柳树醒了》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朗读指导方法今天我讲第一课《柳树醒了》时,让学生模仿春雷是如何叫醒小柳树的。一开始学生只是喊“轰、轰……”其余的都在笑。我让学生想想这两天早晨妈妈是如何叫你的?有学生就起来说:“宝宝,起床了。快一点,要上学了……”我接着问:“是不是一遍就行?”孩子们都说不是,要好几次。我读课文“说着说着”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然后在模仿春雷。有一个孩子就说:“小柳树,快醒一醒,春天来了小燕子都回来了……”这样一说孩子们就明白了。你们是一样的,应该怎么读。这时孩子们就水道渠成的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 

二、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练习朗读  

低年级课文虽寥寥数语,但其中也蕴涵着美的因素。如果能进行合理想象,并反复吟诵,就能品出“文中情”,悟出“文外味”,回味出文章的余韵和余意来。 还以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用自己独特的“画笔”画画的事。在指导朗读第二句和第三句前,我引导学生想象这群“小画家”们雪后在雪地上奔跑、跳跃、嬉戏玩耍的场面,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画画的那种有趣、快乐的场景。在学生想象的同时,我又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让他们的想象既有根据又有创见。想象之后进行感情朗读,那种小动物们嬉戏玩耍的欢快情景就被学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 引导学生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  

体态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在低年级的感情朗读训练中,体态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悄悄话》的后面两个小节是两位小朋友在说悄悄话,我微躬身体,手放在嘴边,作讲悄悄话的样子,学生接受到这一体态信息。就知道了这段话应当读的轻些。 体态语言不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语言。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地配上一些动作,能更好的辅助理解课文,读出感情。 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我让学生试着用动作来表现“无边无际”。学生都举起双手过头顶,而后慢慢放下,嘴里还念着:“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哪!”在动作的辅助下,学生既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轻重缓急,又理解了“无边无际”这一词意,真可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关于“如何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探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典春红]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3365.html

(24)
典春红的头像典春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典春红的头像
    典春红 2025年08月25日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典春红”

  • 典春红
    典春红 2025年08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探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探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典春红
    用户082501 2025年08月25日

    文章不错《如何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探究》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