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主要有哪些内容?

网上有关“论持久战主要有哪些内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持久战主要有哪些内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论持久战》内容精要:《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中日战争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①中日战争的特点

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中日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战争的双方存在着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少助我多助等相互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它贯穿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中日战争规律和指导战争都离不开这些特点。

②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是敌我全部基本因素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单纯说哪一种因素都不能产生持久战的结果。四个特点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敌强我弱的相对性,这是持久战的客观基础。

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将具体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

(2)能动性在战争中

毛泽东指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人的自觉的活动和努力。”这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能够强烈地表现在战争之中。战争是人进行的,战争的胜利要靠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正确认识战争,正确指导战争,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和努力。战争是双方力量的竞赛,然而力量强弱只具有胜负的可能性;变可能性为现实性,人的能动性是决定因素。战争又是双方能动性的竞赛,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的变化。

在战争中如何正确地发挥自觉能动性呢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必须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与运用辩证唯物论,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问题。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抗日战争的具体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具体方针是:在战争的第一、二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和保守阶段中,中国军队应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应是战略反攻战。这个方针产生的根据是由日本是强国和兵力不足,中国是弱国和地大、人多、兵多这种矛盾因素决定的。它是适合持久取胜的客观规律的。这个方针的基本精神是:战略上藐视敌人,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战役战斗上重视敌人,以强胜弱,以多胜少。战略上的内线防御持久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进攻速决战,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的辩证统一关系,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

(4)战争的形式

在总体上,运动战是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这是由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军队的技术和教养不足,敌人兵力不足、技术和教养比较优良所决定的。运动战的基本精神是:进攻战、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之敌。

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次于运动战,这是由于大而弱的进步国家被小而强的退步国家所攻击而决定的。小而强的退步国家攻击大而弱的进步国家,规定了游击战争大规模的、长期的、残酷的特性,也规定了游击战争不得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因此,它不得不被提到战略问题上加以考虑。

阵地战在抗日战争中只能是一种辅助的作战形式。敌我力量对比和中国版图广大,决定了阵地战不能作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三种作战形式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中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然而,根据情况和任务的不同,各个时期中三种作战形式有主要次要之分,而根据情况任务的发展变化,三种作战形式又必须相互转换。一切都必须依战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否则,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战争。

(5)抗日战争的决战方针

抗日战争中决战的基本精神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决战方针,总的来说也离不开抗日战争“持久取胜”这个根本目的。它是持久的战略思想在决战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适合敌强我弱和中国地大而进步的情况,既能改变敌我形势,又能使我始终立于主动地位。所以,一切有把握的战役战斗应坚决地进行,一切无把握的战役战斗应避免进行,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这种有利的决战方针,是军事上必须遵循的原则。它既适用于弱军,也适用于强军。

兵法者,用兵作战之法,即带领军队作战的方法。武学者,练习武术之法。武术者,搏人之术也,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果。故兵法与武学深有相通之处,都是交战之法。所不同的是兵法为指导军队作战,而武术是指导自己的身体作战。然而军队有兵力之强弱,武术也有功力之深浅,其之作战原则与谋略之运用却为一理。故研究兵法对练习武学深有裨益,研究武学对学习兵法也大有帮助。孙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也备受世人推崇。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六点,即:一﹒避实击虚,二﹒致人而不致于人,三﹒先胜而后求战,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五﹒以正合,以奇胜,六﹒识众寡之用者胜。下面分别就这六点来阐述孙子兵法对武学的指导作用。1.避实击虚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之所在是集中力量,寻找敌方弱点,并迅速出击。众所周知的游击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劳;曹刿论战讲:“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乘彼气竭,一鼓作气,必能制胜”。此两例都是兵法上避实击虚的典范。前者主要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后者则主要运用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实击虚这一战略方针也同样广泛适用于武学之中。其中尤以三大内家拳中的八卦掌发挥的淋漓尽致。八卦掌堪称武学中的游击战,其以走圈为主,里脚直进,外脚内扣,以其独特的趟泥步围绕敌人转圈,避其锋锐,待绕至敌人侧方或后方,并制造或发现敌人破绽进行打击。八卦掌的打击原则为:避正打斜,以正打斜;避实击虚,以实击虚。所以八卦掌在对敌实战中能以巧打蛮,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这是下乘功夫。真正的高手能不战而屈敌,次则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审时度势是人杰,三国时期的关羽深明此道。“温酒斩华雄”时,华雄收了兵,此时关羽单枪匹马闯进敌营,兵士们尚未反应过来,觉得刚打完,不知道关羽来干嘛,就没拦。华雄此时已经下马,关羽骑在马上一刀就把他劈死了,然后趁乱一溜烟出了敌营。过五关斩六将,基本都是瞅个冷子就一刀。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大喝长坂坡,这是血勇。关羽没那么威风,但他时机把握得好,避实击虚,胜来省时省力。关羽杀华雄,是投机取巧,但他只身闯敌营,是大勇,能算出敌人的心理盲点,是大智。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镇关西是屠夫,鲁智深假装买肉,让镇关西切了一包又一包,先把他累了个半死再打他,结果三拳就把他打死了。功力深,但不会审时度势,说明功夫还不行。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避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2.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俟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说道:“世界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模仿是人的天性,养狗的人像自己的狗,养猫的人像自己的猫,张三总和李四聊天,最后张三脸上出现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带上了张三的小动作,都是不自觉地模仿。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这一段话生动的描述了武术中占据主动权的重要性。与高手过招,常会觉得自己的每一举动都已陷入对方的算计之中,有如置身网内,周身之力全使不出,处处不得劲。此便是已“致于人”,必败无疑。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可谓又将这一原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太极拳不主搏人,而是以逸待劳,待敌人进攻之时,借对方之力击打对方,故称借力打力。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的条件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被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3.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战。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与此。兵法讲究不打无把握之仗,武术也莫不如是。习武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功夫有强大自信,此自信是经过多年的刻苦练功得来的,有强大的功力作后盾,是在精神上产生的一种信心与豪气。而不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纸上谈兵的虚妄;也不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自负。然而武者又是谨慎的。武者习武的第一课,也是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支柱就是武德。武德的第一条就是敬,谦虚。武者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武者深知善水者溺的道理,知道武术战斗是关系到生命的大事。武者是最知道生命的可贵的,所以武者决不轻易出手。武者是生活在对自己功夫的自信,和对生命的敬畏的矛盾中的。所以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兵法,有兵力之强弱;武学,有功力之深浅。兵法,“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武学,“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武者会综合考虑这些要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准备,制定相应战略战术,从而取得胜利。

关于“论持久战主要有哪些内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休文雅]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7657.html

(33)
休文雅的头像休文雅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休文雅的头像
    休文雅 2025年09月08日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休文雅”

  • 休文雅
    休文雅 2025年09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论持久战主要有哪些内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持久战主要有哪些内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休文雅
    用户090802 2025年09月08日

    文章不错《论持久战主要有哪些内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