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刘备救孔融:太史慈如何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刘备救孔融:太史慈如何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围困。太史慈拿了孔融的求救书信,杀出重围,向平原县令刘备求援。孔融和刘备素不相识,太史慈和刘备也毫无交情。但刘备却毫不犹豫,带着关羽、张飞紧急赴北海增援……
太史慈为什么能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中间立场策略
管亥率领十万黄巾军来围攻北海孔融,除非孔融提供军粮一万石方肯撤军。孔融哪里肯轻易服从?当然是举全城之力与管亥相斗,但管亥势大,孔融无法抵抗。管亥将北海团团围住,加紧进攻,孔融束手无策。
正在危急之际,有一壮士从外边杀透重围,入城来见孔融,此人正是太史慈。他向来在辽东闯荡,昨夜刚刚归家探母。太史慈在外期间,其母在离城二十里的都昌独居,孔融知道太史慈是个英雄,怜其母孤老无依,经常派人送米面布匹接济。太史慈之母对孔融十分感激。根据互惠原理,必然要对孔融做出回报。太史慈一回家,母亲就将孔融的善行告诉了儿子,同时还告诉他,黄巾军管亥将北海死死围困,要太史慈速去援助孔融,聊表寸心。
太史慈主动提出为孔融出城杀敌,但孔融担心他一个人寡不敌众,白白搭上一条性命。太史慈再三请求说:“我老母亲深感你的厚德,特意要我来。如果不能解了此围,我也没有脸面去见母亲了。我愿意决一死战!”
孔融想了想说:“我听说刘备就在离此不远的平原县,这个人是当世英雄,一向以‘仁德’著称。如果能够请他来援助,那么内外夹攻,也许就可以解围了。”
太史慈当即表示,自己愿意杀出重围,去向刘备求救。孔融写好书信,交给太史慈。太史慈利用“瞒天过海”之计,巧妙地麻痹了黄巾军的注意力,奋力突围,来见刘备。
在当时的军阀割据时代,敌友关系转换非常之快,往往今天还是推杯换盏的铁哥们,明天就是刀兵相见的大仇人。而各股割据势力最可宝贵的资源就是自己手下的兵力。如果因为帮助别人而丧失了自己的兵力(战斗力),那么自己的生存也就成大问题了。此时的太史慈面临的难题则是:孔融和刘备素不相识,太史慈也和刘备素不相识。一个陌生人替另一个陌生人向第三个陌生人求救,这样的说服是不是太过艰难?是不是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太史慈竟然轻松完成了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说服任务,成功地让刘备出兵援救孔融。太史慈使用的就是“中间立场策略”。
我们知道,立场和利益是紧密相关的。一般情况下,你的立场,必然代表了你的利益。就太史慈而言,他作为孔融的使者,肩负着孔融交托给他的重任,那么他的立场应该和孔融的立场是一致的。那么他们二人的利益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北海的安全。但是,如果太史慈这样做了,作为求救对象(说服对象)的刘备必然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利益和孔融、太史慈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值不值得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挽救对方的利益(毕竟此前刘备和这二人从无来往,没有交情,不能贸然派出自己并不充裕的兵力去救援)?当刘备做这样考量的时候,太史慈作为求救者,为了完成说服任务,必然只能采取苦苦哀求的方式。而越是这样,结果就越是会偏离方向。因为,如果说服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谋求自己的利益而进行说服,那么说服往往会演变成利益的争夺。
太史慈却没有落入这样的俗套,他将自己和孔融巧妙地分割开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独立的第三者。也就是说,他采取了“中间立场”,以表示自己和孔融并没有任何利益关联,只是出于道义,古道热肠才主动前来求救。
太史慈是这样说的:“我是东海的一个老百姓,和孔融非亲非故,也不是他的乡党。只是不忍看到北海被黄巾祸害,激于义愤,这才替孔融到使君这里求救。孔太守和我,虽然和使君您素不相识,但老早就听说您的仁德大名,一定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所以冒昧前来求救。”
太史慈说自己和孔融非亲非故,意在表明自己和孔融没有任何利益瓜葛。这样,他就是一个纯粹第三者身份。一个和孔融没有利益关联的第三者,都能够冒死突围前来向刘备求救,那么,一向以“仁德”闻名天下的刘备应该怎么做呢?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对比推动,刘备除了立即答应太史慈的请求外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刘备马上叫来关羽、张飞,带领三千精兵,往北海郡进发。
实际上,孔融对太史慈之母有恩,太史慈必须要回报孔融。两者之间是有利益关联的。太史慈虽然没说假话,但他巧妙隐藏了他和孔融之间的恩惠回报关系,将自己包装成不折不扣的“中间立场”。如果太史慈把这些背景纠葛说出来,势必会影响他的说服力。
太史慈的后半段话也附加运用了“标签约束策略”,让刘备必须做出符合他一向名声的行为,但毋庸赘言,太史慈的成功最主要还是得益于他对“中间立场策略”的运用。
“中间立场策略”的用处极大。学会了这个策略,确实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说服力。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吕布为什么能说服纪灵退兵。
袁绍曾经派大将纪灵来讨伐刘备。两军对垒之际,刘备希望吕布能够支援自己,但纪灵却请求吕布袖手旁观。吕布知道,袁术势大,如果任由其将刘备消灭,接下来袁术就会来对付自己。可是,要是明着帮刘备,也会得罪袁术,说不定这次就立刻翻脸了。所以,吕布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办法,既帮助了刘备,又不至于太得罪袁术。
吕布用的就是“中间立场策略”。他将刘备和纪灵两方都叫到自己的营寨里来,在辕门外远远树立一戟。吕布设定的规则就是自己站在一百五十步外,遥射戟上的小枝。如果射中,则两家说和。如果射不中,则吕布两不相助,任由厮杀。
这样的距离,这样的射法,难度极大。所以吕布声明,这等于由老天来决定两家到底是战是和。但刘备和纪灵却均认为射中的可能性不大,故而刘备暗中祈祷吕布射中,而纪灵则静观其变,只等吕布射不中,就无须顾忌,立即对刘备开战。
实际上,吕布对自己的射术非常有把握,如果没有意外,必然射中。所以,吕布通过高难度的“辕门射戟”巧妙地将自己的真实态度隐藏,包装出完全置身事外的“中间立场”,最后说服了纪灵退兵。
吕布这一次使用的说服策略,仅凭一支箭,就劝退了纪灵十万大军,可以说胜过了他历次战斗之威力。
“中间立场策略”可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好好先生”司马徽也曾经用来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司马徽以一个世外高人的身份,高度评价了“卧龙凤雏”的才能,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虽然是个求贤若渴的人,但如果没有司马徽以“中间立场”进行第三方推崇,刘备恐怕也不可能以如此的耐心和诚意,苦苦地请求诸葛亮出山。
司马徽之所以能够成功说服刘备高度认可从未听说过的诸葛亮,其原因就在于,他表现出来的利益不相关。如果刘备事先得知,司马徽和诸葛亮、庞统等人交游甚广,实际上是同一个联系紧密的小圈子里的人,那么,刘备必然会对司马徽的推荐心存疑虑。
世上其实没有完全纯正的中间立场,每个人必然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只要包装得当,就能给人营造出不偏不倚的“中间立场”感觉,从而收到说服的奇效。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第十五回简介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杨奉、韩暹不敌曹操,前往投奔袁术。刘备收留吕布,曹操假借汉帝手诏使刘备攻袁术,张飞奉命守城,但张飞却因饮酒而醉倒,吕布乘机攻取了徐州城。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孙坚之子孙策向袁术借兵,意图继承父亲遗志,发展大业。孙策攻取秣陵,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吴郡严白虎企图造反,会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孙策击败。
1、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孔融准备救陶谦,却不想被黄巾的余党包围,立刻派太史慈求援,于是太史慈与刘备、关羽、张飞一起来助攻(刘备因受尽当朝权贵的冷落,得知孔融求知,自然觉得有利于自己,所以答应帮助他们),杀了黄巾,解决了北海的危机,也因此大展拳脚,为自己的留了一条好路。
曹操带兵以报父仇之名杀徐州,其实力雄厚使得徐州被困,糜竺求刘备去救徐州,于是刘备先写信劝曹操罢兵。
2、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吕布与曹操在澞阳大战,曹操兵败,吕布夜袭曹操,战败,陶谦病死,刘备做徐州牧,曹操攻打徐州,击败徐州军,与吕布大战曹操打败吕布,吕布携高顺放弃了定陶,张超自杀。成廉被乐进射死。曹操占领了山东全境。
3、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4、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杨奉、韩暹不敌曹操,前往投奔袁术。刘备收留吕布,曹操假借汉帝手诏使刘备攻袁术,张飞奉命守城,但张飞却因饮酒而醉倒,吕布乘机攻取了徐州城。
5、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孙坚之子孙策向袁术借兵,意图继承父亲遗志,发展大业。孙策攻取秣陵,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吴郡严白虎企图造反,会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孙策击败。
扩展资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关于“刘备救孔融:太史慈如何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向桃]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965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向桃”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刘备救孔融:太史慈如何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刘备救孔融:太史慈如何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刘备救孔融:太史慈如何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