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

网上有关“明朝的“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朝的“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域的差距,不是冲突的理由,爱才是。这是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罗伯特李先生的感慨,笔者对它进行了改编一下。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地域上的差距固然是影响大家认知不同的一个原因,但不同就是不同,大家可以求同存异,地域的差异不是冲突的理由,只有爱才是一切冲突的根源。

当年的南北战争没有弄清楚这一点,结果大打出手,为了所谓的地域文化,结果打的遍体鳞伤。罗伯特李先生对此的沉痛反思,真的值得所有人好好的反思自己,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地域的差距?

带着这样的反思,想和大家聊一下,在明王朝时期的一起地域歧视,这个地域歧视在当时造成了很恶劣的后果。今天要聊到的内容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案”,也可以称之为“刘三吾案件”。

一、“南北榜案”之始末

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以后,决心利用科举考试来拉拢人才建立秩序。由于朱元璋对于读书做官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所以他想要找一个非常严格的人来把关,找来找去,他找到了刘三吾,认为他是自己心目中最公正的一个考官。

按理来说,刘三吾在历史上也的确是一个很公正的人,朱元璋也很认可他,那么现在考试得出来的结论应该是大家欢喜才对。

但可惜的是,考试一出来让人惊了,所考上的考生全部都是南方学子,而北方的考生则一个都没有。这个消息一公布一下子引发了北方强烈的民意反对,而朱元璋本人更是被弄得焦头烂额,甚至有很多人指责刘三吾收受贿赂,打击北方学子。

最终,朱元璋被迫对此进行清查,然而清查的结果却是,刘三吾没有任何作弊的嫌疑,北方学子的确一个都没有考上。

按理来说,真相大白,刘三吾也应该从监狱里走出来,但是朱元璋却非常诡异的直接杀死了刘三吾,并且宣布刘三吾是蓝玉同党,而当年参与科举考试的南方学生全部都被取消考试资格。这一事件在当年引起了轩然大波,南方读书人被气得肺都炸了,而刘三吾更是冤死当场。很多人因此对朱元璋失望,很多南方学子更是人人彷徨不可终日。

那么,这一事件被称为“地域歧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二、南北榜案背后的地域歧视

其实,从字面意义就可以看出来,当年的考试已经由原先的考得上和考不上或者成绩的高低,变成了南方与北方学子的冲突。

按理来说,当时南方与北方进行考试与竞争,肯定会得出这样一个尴尬的结果,因为北方本来就不是一个文化圣地,而且他们还要面临着连年不断的北方入侵,在长达几千年的斗争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粗犷的风气,人人都以尚武为风。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方想要与南方进行比拼,那差距可是实在是太大了,要知道自古以来,经济中心在北方,而文化中心可是真的在南方。

那么,为什么地域歧视会因此爆发呢?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这就是一种心理不平衡。北方人在北方拼命地抵御敌人,而南方人在南方享受南方的风光与读书的乐趣,因此这本身就使得北方人心里不平衡。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可是政治军事中心,而南方虽然也变成了经济中心,而且还有文化中心,但是在两相比较之下,任何一个君主都会站在北方这一边。因为一旦发生战争动乱,北方一乱只有天下大乱,而南方大乱,只要北方不失就可以完成统一。

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残唐五代,都是以如此规律前进,因此历代帝王都会以维护北方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南方人把北方人打得连底裤都没了,那肯定会发生冲突,而朱元璋也被迫向南方人下手。

那么,朱元璋这么做是对是错呢?

三、地域歧视的化解之道

朱元璋的做法是简单粗暴的,那就是直接以维护北方人为主,把南方人彻底打压下去。原因非常简单,天下刚刚统一,北方是军事政治中心,而且朱元璋天生就看不上南方的地主,因此他必须要做出绝对的姿态,维护国家一统。

从心底来说,朱元璋这种做法很不合理,因为他明显激化了地域矛盾,虽然北方人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并且在后来的考试中把南方人一个个全部打下去,但是这样会助长北方人的骄狂,而且会伤了南方人的心。南方人越受打压,他们不敢与朱元璋造反,但是会越看不上北方人,而北方人越得到好处,就越会对于南方人产生歧视心理。这样的做法就是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因此朱元璋此办法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却很不合理。

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呢?

后来,清朝时期找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南北地区分开考试。

虽然这样的做法要消耗很多的成本,但其实还是很有效果的,大家不在一个考场没有利益冲突,不跟你比较,那自然就没有冲突,那地域歧视也就慢慢的消失了。其实,清朝在这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在科举考试上的地域歧视被很好地解决。

那么,现代人应该如何借鉴和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呢?

事实上,所谓的歧视关键在于利益的分配,而想要避免歧视与冲突就必须要调整利益,让大家的利益不在一个起跑线或者在平行线上,各吃各的食物,那就没有冲突了。但这还只是一个方面,毕竟一个国家,一个统一的整体,老这么磕磕盼盼也是不行的。按照南北战争之后的反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地域歧视与冲突都在于大家的误解,而想要化解误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爱来化解矛盾,大家彼此生活的久了,日久生情了,自然也就没有矛盾了

小结

俗话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曾经发生的惨案,我们不能只能当他是一个悲剧,而应该当成是一个反思的反面教材,大家应该引以为鉴。虽然在现代社会大家不会像南北战争一样发生战争,也不会像南北榜案一样发生剧烈的打压行动。

但是,我们还是要好好的反思,并且明确自己的态度,南北冲突或地域歧视,只是两口子过家家,关于柴米油盐的矛盾。夫妻之间吵吵闹闹那是常有的,如果不吵那反而不是一家人,但是吵完以后还是要好好的抱团,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和,这是必须要的一个结果。

因此对于地域歧视,地域冲突,大家要明确认知,吵架是可以的,但是吵架要有个限度,吵完以后大家要抱团,否则的话夫妻会离婚。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而且我们还是一个平行的社会,没有封建时代的等级,大家还需要讲究什么地域歧视呢?不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不知大家对此有何感想呢?

参考资料:

《明史》《南北战争》

明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是怎么回事,又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因为科举制度对当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如果有人徇私舞弊,那么对于这个制度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才是朱元璋对南北榜案大开杀戒的原因,因为只有朱元璋对这些人进行严厉的惩罚,才能够建立起公平的考试制度。

虽然南北榜案的官员并没有徇私作弊,但是朱元璋还是对他们痛下杀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此次考试录取的都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的人,所以这让北方的民众多数有些不服气。又因为北方的人大多数都是在元朝的统治之下,经历了非常多的时间,他们对于元朝是非常的想念的,如果不能让北方的人进行科举考试从而当官的话。那么这些北方的人可能会因此心生怨恨,认为朱元璋偏心只录取南方的人,这样积怨已久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北方的再次动乱。

所以朱元璋不得不采取这种惩罚官员的方式来换取北方人民的和谐。虽然朱元璋也知道北方人的文采和能力确实不如南方人,但是没有办法为了维护天下的统一,为了自己的江山能够稳定,他只能出此下策,让那些监考官背黑锅。最后他也是下令规定南北分开考试,这样也便于管理。而且再也不会有全国统一考试造成的南北差异不同。

南北分开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南北两地考生录取数量的平衡。这样南北双方都不会有任何的怨言,也就不会再起争端,再起动乱。这样天下的有才之士,都会积极地去进行科举考试,入仕当官,为朝廷做出贡献,所以朱元璋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朝的繁荣复兴。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创立以来,成为了古代统治阶级筛选人才的主要方式。由于它对应试者真实才学考察的相对公平,成为了天下寒门通往上层官员集团的主要通道。相比曾经的荐举、查举和九品官人法,科举的考核面更加宽广,因此广受天下文人和统治者的欢迎。但是做官的诱惑虽大,勤学苦读终究太苦,所以作弊就成了很多人的救命稻草。也正因此,皇帝们对科举的考场纪律都会非常关心,生怕有营私舞弊的事情发生。中国历史上的科场案为数不少,大多数也是因为作弊和漏题。但是明朝洪武年间的科场南北榜案,却是一个例外,中间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

1368年,朱元璋带领的武装力量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由于天下大乱刚刚安定,国家的治理上存在大量的官员缺口,需要人才填补。为此,朱元璋曾经大力鼓励底层官员推荐贤才。洪武六年,朱元璋曾经下诏:“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洪武十五年以后,更是发布诏令,让“天下郡县访求经明行修之士,年七十以下,三十以上,有司以币聘之,送至京,共论治道,以安民生。”这些命令起到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来说,还是无法满足。

于是朱元璋的眼光很自然地放到了科举上。洪武三年,他曾经下诏曰:“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古通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庭,第其髙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同时,他还命令所有的藩属国,都可以派遣考生来参加科举。

但是,此次科举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即所谓的:“所取多俊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也就是说考取的年轻人居多,都没啥社会阅历,能办事的不多。所以,“乃但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停止了科举考试,使用了一阵子察举制来选拔人才。直到洪武十五年,科举考试才重开。

此次科举重开意义重大,它不仅奠定了明清两代的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形式,还给出了固定的考试范围,就是“四书五经”。同时,由明太祖和刘伯温共同定立了一种文体,即所谓的八股文。取义乃是“其文略访宋经意,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自此,八股文禁锢中国读书人的时代开始了。就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后,朱元璋唯才是举的名声被塑造了起来,大明朝的人才储备正变得一天比一天厚实。但就在此时,南北榜事件突如其来的发生了。很奇怪的是,这次科场案并不牵扯作弊、漏题等传统问题,到让地域问题成了核心。

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由翰林学士湖南茶陵人刘三吾和纪善白信蹈等主考。发榜之后,江西泰和人宋琮考了第一,为会元,同科录取51人。经三月廷试(即殿试,由皇帝亲自策问会试中试者的考试),以福建闽侯人陈安阝 (音“安”)为第一名状元,江西吉安尹昌隆为第二名榜眼,浙江会稽刘谔为第三名探花。

前几名全是南方人,这也就罢了,但是整榜看下来,竟然没有一个北方人,这就有点儿过分了!

于是北方举子炸了锅,心中不忿,难道北方人连一个够格做官的也没有吗?这太不公平了,肯定有暗箱操作!于是所有北方举子向皇帝告状说,主考官刘三吾等都是南方人,所以本次考试一定存在偏袒南人的情况,对北人不公。

朱元璋很生气,命侍讲张信等检查考卷,但是查来查去,北方人还是没有合格的。此消息一经传出,又有人告发张信受了刘三吾等人的托付,故意拿不合格的卷子评阅。朱元大怒,把主考官白信蹈等全部杀头。唯一漏网的是刘三吾,老先生这年已经八十五岁了,朱元璋认为他太老了,就把他免死充军边境(这之后刘三吾受住了发配的辛苦,最终熬死了朱元璋,在建文帝初年被召回,还活了不短日子。老先生的身体让人佩服)。冤枉的是,这年的会元宋琮也被充了军。

惩罚完主考官,朱元璋亲自出题重考。这回阅卷人揣摩上意,有了方向,于是一番操作,共有六十一人考取,这回中第的全是北方人。当时称这次会试为南北榜,也因为其考试时间的关系,称为春夏榜。以后朱元璋为了避免尴尬,索性将南人北人分开考试,事先规定录取名额,这才让中国南北的考生们都有了做官的机会。

其实,这次南北榜事件倒未必是考官的偏袒,而很有可能是当时应试举子们真是的水平体现。经过元朝的文盲统治,以及连年的战乱,北方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文化的发展水平,全都是落后于南方的,考试考不过很正常。再说,此次科举的考卷照旧例弥封,考官根本不可能知道考生是南人还是北人。刘三吾等只凭考卷水平录取,尽管中第的都是南方人,倒未必是存有南北之见。

南北榜事件的发生,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朱元璋之所以罔顾事实,硬生生提拔北方文人,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笼络北方的地主知识分子。明朝的统一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从南向北的统一,朱元璋最不缺的是南方士绅豪族的支持。但是北方刚刚被平定,他也需要北方的士绅豪族俯首帖耳。而且,北方临近蒙元,他也希望这些北方人给自己看家护院。此时出现南北榜事件,北人考试比不过南人,自己法外施恩,用区区几个官员名额就轻松搞定了北方士人之心,可谓是稳赚不赔。

另外,此时明初四大案已经基本完结,淮西功臣集团和浙东文人集团虽然被剿杀殆尽,但是他们的影响却不是能一下子消除的,朝中他们的人还不少。此时,引进新鲜血液,让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搭不上的北方人入朝参政,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制衡他们的势力,让自己的统治更加顺畅。

然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并没有通过分榜考试而解决,反而是愈演愈烈。虽然大家同朝为官,但南方人觉得北方人没什么文化,粗俗不堪,而北方人则觉得南方人生性懦弱,天天讲究那些虚的,不干实事,互相瞧不上眼。永乐靖难之后,国都迁到了北京,皇帝逐渐成为北人,朝廷上当权派也是北方人逐渐占优,明英宗之时,由于他本是有攻略蒙古的意图,北人尤其受重用。但是南方人也不甘示弱,与北人明争暗斗,导致大明朝廷一片乌烟瘴气。隆庆年间,河南人高拱和扬州人李春芳险些在内阁里上演全武行,就是这种政治气象的最真实写照。

洪武以后两百多年间,不管朝廷上当权的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他们都会团结起来,各自保护本阶层、本地区的利益,而极力排挤对方。时间一长,这种结党之风成为了本能,并随着国家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中外矛盾的不断升级,演变成席卷明末官场的党争,最终毁掉了大明朝。这恐怕是当初明太祖建立南北榜时未曾想到的吧。

关于“明朝的“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康胜]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966.html

(6)
康胜的头像康胜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康胜的头像
    康胜 2025年08月16日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康胜”

  • 康胜
    康胜 2025年08月1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朝的“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朝的“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 康胜
    用户081607 2025年08月16日

    文章不错《明朝的“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