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兴亡是怎么回事?

网上有关“太平天国的兴亡是怎么回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太平天国的兴亡是怎么回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外屈从于帝国主义,对内压制人民,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在北方洪秀全有白莲教、捻军的反清斗争。在南方,洪秀全与杨秀清、冯云山以信奉天主教为号召,聚集大批信徒,组织反清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兴起的序幕。道光三十年八月(公元1850年),洪秀全发布动员令,号召各地拜上帝的信徒到广西金田村团营,并仿照《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的制度,将陆续前来团营的信徒编制成军。洪秀全在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正式称天王。十月二十五日,洪秀全在永安发布封王诏令,分别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为东、西、南、北、翼王,形成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领导核心。洪秀全在太平军中建立了五军主将制度,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位居萧、冯、韦、石诸主将之前,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二号领袖人物。

咸丰二年二月十五日,太平军以永安突围,攻打桂林受阻,便撤围北上,连克兴安、全州,并继续进军湖南。一路上山道崎岖,行军艰难,又不时受到清军的围追堵截,当四月二十五日进入湘西时,队伍仅剩五六千人。这时,一些人怀土重迁思想抬头,对于继续前进失去信心。此时,为了激励将士斗志,号召各地民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杨秀清和萧朝贵联名发布了三篇著名的檄文:《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杨秀清又提出放弃两广,继续北上,然后沿江东下,占领南京的战略目标。经过一番工作,太平军度过了危机,明确了战略目标和作战方略,起义队伍也迅速壮大。此后,起义军按照既定战略目标,攻长沙,破岳州、汉阳、武昌,然后沿江而下,连克黄州、九江、安庆、铜陵、芜湖诸城,于咸丰三年二月十一日攻占南京。洪秀全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首都,建立起与清王朝南北对峙的农民政权。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正式颁布了《天朝田庙制度》,这是一份太平天国立国的总纲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个纲领在政治上宣布施行乡官制度,按照每二十五家设两司马管理,上设卒长、旅帅、师帅、军帅、监军、总制等职官的军事体系,将全体民众严密地组织起来;在经济上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目标,同时,根据“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对所有财物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这个纲领对于号召广大民众起来与清王朝的统治作斗争,起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加以受到激烈的战争环境的制约,实际上没有能够加以推行。

洪秀全在定都南京以后,逐渐深居简出,将太平天国的军政事务交由杨秀清统理。杨秀清针对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围困天京的形势,作出了三路作战主动出击的战略部署:以罗大纲率军东出镇江,监视苏、松,警卫天京的东南门户;李开芳、林凤祥、吉文元等率领二万精兵北伐,目标是直捣清王的统治中心北京;胡以晃、赖汉英统军西征,目标是占领安徽、江西的广大腹地,然后再攻打两湖,西占巴蜀。

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一路向北进击,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河北,曾到达天津附近。清廷急派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督率京师旗赴涿州阻击。北伐军转战沧州,东进静海和独流后,僧格林沁又领兵进驻永清,防堵太平军北上。北伐军孤军深入,又无后援,在清军堵击下,南撤至阜城,僧格林沁会同钦差大臣胜保等,一路尾追,包围阜城,北伐军统帅之一吉文元战死。咸丰四年四月,北伐军突围至东、西连镇,分兵为二,由李开芳率马队南下迎接援军,林凤祥留连镇固守待援。清军也分派胜保追击李开芳部,僧格林沁率兵围攻东、西连镇。僧格林沁在太平军外围挖濠筑垒,紧紧围困。两军对峙至咸丰五年春,太平军粮尽弹绝,僧格林沁乘机发动攻势,于春节那天攻陷东连镇,正月十九日又攻陷西连镇,俘获林凤祥。此时,胜保在山东高唐州围攻李开芳部,久攻不下,清廷遂将胜保逮京治罪,派僧格林沁移军进攻高唐州。正月二十九日,李开芳突围至茌平冯官屯,僧格林沁统军尾追而至。在强攻不下之际,引运河水灌太平军营垒,李开芳被迫乞降,太平军北伐失败。

西征军先后攻取安庆、九江、武昌,占领长江流域大片腹地。此时,曾国藩在湖南从团练乡民,扩编成为湘军。咸丰四年,湘军水陆两军练成,计有各式船只四百三十余艘,各种炮五百七十余门,陆营、水营各五千余人,加上水手人等,全军共一万七千多人,于长沙会齐后向太平军开战。太平军在湖南遇到曾国藩湘军顽强抵抗,先败于湘潭,复败于武昌,再败于田家镇,西线形势顿时吃紧。杨秀清再令石达开赴安庆主持西线全局。当石达开率军进抵湖口时,湘军水师已越过九江东犯。石达开率部将登高察看敌情,看见敌军以快蟹、长龙大船居中指挥,舢板轻舟往来作战,船制严整,船上都配备了西洋铁炮。各将首看了都有些害怕,石达开却很快找到了敌军薄弱环节,这就是敌军虽然船坚炮利,但那些快蟹、长龙船制笨重,难以移动,必须有舢板轻舟护卫才能发挥作用,加以湘军出长江后,连续征战已很疲倦,又连续获胜很容易骄傲轻敌,如果能够诱敌深入,先切断大船和舢板间的联系,再采取火攻,就不难取胜。石达开便亲率一军驻守湖口,另以两军驻守九江和小池口,与湘军正面相持却不与其战,夜晚则出动小股部队,袭扰敌军,使其彻夜戒备,心烦意躁。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石达开见敌军锐气已失,求战心切,突然主动撤出湖口守军。敌军果然中计,一百二十条轻舟急不可待地驰入鄱阳湖中,而笨重的大船仍留在外江。石达开见敌落入圈套,突然挥师堵住湖口水卡,将湘水师拦腰切成内湖和外江两段,然后乘夜派小船火攻敌船,取得湖口大捷。十二月二十五日晚,复以轻舟百余艘从九江、小池口进入大江,用火弹、喷筒猛攻湘军水师,毁敌大船十余艘,再群集围攻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慌乱中弃船逃跑,羞愧得要投水自尽。湖口、九江两役,打得曾国藩苦心经营引以为豪的湘军水师溃不成军,一举扭转了太平军自湘潭败退的局面。此后,石达开乘胜率军西进,于咸丰五年二月十七日重新克复武昌,控制了天京上游。

曾国藩在湖口受挫后,不遗余力地纠集兵力进行反扑,他以胡林翼率军攻武昌、塔齐布率军攻九江,自己则坐镇南昌策应。八月,武昌告急,石达开奉命再次率军赴援。石达开分析了战场形势,认为曾国藩倾其力进攻武昌,其南昌必然空虚,从而作出了不与武昌、九江湘军正面交战,而是乘虚攻入江西。这样,不仅武昌、九江之围可解,还可控制江西,将湖南、闽浙连成一气。于是,石达开便命令武昌守军固守待援,自己则率军攻入江西,以破竹之势,连克新昌、瑞州、临江、吉安、樟树等重镇很快控制了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余州县,进而包围南昌。困守南昌的曾国藩果然如石达开所料,先撤九江围军回救,再撤武昌东路围军回援江西。石达开乘虚进攻江西的策略,既解了武昌、九江之围,又控制了江西的大部分地区。就在此时石达开奉命调回天京,留下黄玉昆主持江西军务。

咸丰六年五月,石达开与韦昌辉、秦日纲诸部协同作战,展开了天京外围的破围战,先后击溃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稳定了天京周围的形势。

太平天国在天京稳定以后,领导层内部斗争日益激化。洪秀全逐渐脱离实际,倦理政务,大兴土木造了壮观的天王府,迷恋起奢侈的“小天堂”生活,而将太平天国的军政事务交由杨秀清统理。杨秀清大权独揽后也日益骄横跋扈,对下滥施权威,对洪秀全也屡加挫辱,竟假借天父下凡,召洪秀全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一面被迫准其所请,一面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京勤王。韦昌辉回京后,袭击了东王府,杀了杨秀清。由于韦昌辉滥杀无辜,激起众怒,洪秀全又下诏诛杀韦昌辉。此后,洪秀全召石达开回京辅政,但又对石达开疑忌重重,重用其胞兄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石达开见此情况,遂于咸丰七年五月出走,并率大批精锐部队远征。

太平天国起义后的五位主将中,冯云山、萧朝贵在战争中相继牺牲,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以致太平天国面临“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洪秀全不得不挑选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轻将领,重新组成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

当时天京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清军的江南大营已逼近天京城外的小水关,江北大营也移驻浦口,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李秀成冷静地分析了这一形势后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除天京之围,具体作战方略应先打击江北大营,再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彻底击溃江南大营。咸丰八年六月,李秀成约同陈玉成在安徽枞阳举行军事会议,统一认识,重振军心和士气,会后,陈玉成统军自舒城攻克庐州,李秀成由全椒进军滁州,两军会师后,先歼灭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和胜保统率的清军三千余人于乌衣镇,复大败江南大营援军冯子材部五千余人于江浦小店,再乘胜猛攻浦口,歼敌一万余人,彻底摧毁了江北大营,并乘势攻克江浦、天长、六合、扬州,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联系,初步扭转了危局。这时,曾国藩统领湘军乘虚而入,在江西得势后,又连陷安徽数城,围攻太平军的粮食和军需物资供给地三河镇。李秀成和陈玉成协同赴援,在三河镇前后夹击,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六千余人,进一步改变了太平天国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咸丰九年春,洪秀全的同高祖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他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教育和影响的人物之一。冯仁玕来到天京以后,洪秀全喜出望外,封他为干王,总理军政事务。封陈玉成为英王,封李秀成为忠王。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三人,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洪仁玕虽缺乏领军作战的经历,但凭他的政治经验和战略眼光,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几次重大军事决策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此时,曾国藩的湘军已攻占武昌和九江,进而进逼安庆,而天京外围又被清军江南大营围困着,摧毁江南大营,成了洪仁玕执政后的首要任务。他和李秀成等研究,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略,以奇兵奔袭湖州、杭州,引诱江南大营分兵赴援,再乘虚进攻江南大营。咸丰十年正月,李秀成由浦口赶往芜湖,商定由李世贤率部佯攻湖州,自己则率七千轻骑日夜兼程奔袭杭州。二月十七日,李秀成攻占杭州。江南大营统帅和春闻讯后果然分兵一万二千余赶往杭州援救。待清兵到达杭州时,李秀成立即弃城而出,从山间小路急赴建平,会合各路将领,分兵五路直趋天京,以集中十万余人的优势兵力,一举击溃了清军江南大营。

天京解围后,曾国藩的湘军又围攻安庆。洪秀全召集部属商讨下步战略部署。陈玉成主张全力以赴解救安庆,洪仁玕则认为,应乘势东进江、浙,在迅速得手后再挥师西征,洪秀全采纳了后者的意见。咸丰十年四月,李秀成引兵东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接连攻占丹阳、常州、苏州、嘉定、嘉兴等十余州县,进抵上海城外。李秀成致函驻上海各国公使,希望他们不要干涉太平军的军事行动,但当太平军第一次进攻上海时,却受到了中外反动武装的联合抵抗。此时,西线太平军的处境十分危急,曾国藩集中主力围攻安庆,力图从上游打开缺口,进攻天京。八月,洪秀全急召陈玉成、李秀成回京,商讨救援安庆的办法,决定由陈玉成和李秀成分别从长江两岸领兵西征,约期于次年三月会攻武昌,迫使曾国藩分兵西援,以解安庆之围。会后,陈玉成按预定计划西进,在约定时间前十天左右进逼武昌,因安庆形势危急,仅留下赖文光一军等待李秀成到来,亲率主力回援安庆,屯军于安庆集贤关。李秀成在经营江、浙本位思想的支配下,对合攻武昌解救安庆态度消极,在洪秀全一再催逼下,直到九月下旬才领军西征。当攻黟县时,距曾国藩的祁门大营仅八十里,曾国藩已惊慌得留下遗嘱。此时李秀成若能进攻祁门,很有可能逼迫安庆围军分兵来救,但他却错过了这一良机。当他经浙西、皖南、赣北一路逼近武昌时,比约定会剿的时间晚了两个月。这时如果他能联合赖文光部南北夹攻武昌,仍能起到牵制湘军从安庆回援的作用。但他在接到陈玉成在集贤关被打败,李世贤和刘官芳分别在东平和黟县受挫等消息后,再也无心会战武昌,很快又率部循原路东撤。在李秀成放弃西征后,安庆很快失守,湘军顺流而下,直逼天京,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再一次陷入被动局面。

李秀成由武昌回师后,很快攻占了杭州等地,控制了浙江和苏南大片地区,使这里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基地。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春,李秀成发动了第二次攻打上海的战争。此时,西方列强已确立了武装干涉太平天国的方针,并形成中外反动势力联手抗击太平军。太平军面对强大的对手,仍英勇奋战,先后在王家寺击伤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在奉贤南格击毙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在青浦县俘获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在松江城围困华尔统帅的常胜军。就在这个时候,湘军曾国荃的部队在安庆沿江东下,五月初已进驻天京南郊雨花台,彭玉麟的水军也进泊金陵的护河口。洪秀全一日连下三道严诏,要求李秀成赶紧回援天京。李秀成被迫将主力从松江撤回苏州。李秀成原打算暂时避开湘军的锋芒,将粮食、军火、物资运集天京,作长期守御的准备,主力则在外谋发展,待两年后湘军疲惫厌战时,再集中全力将他打垮。在受到洪秀全严厉责备后,他不得不留下谭绍元、陈炳文等率领十余万精锐部队守卫苏、杭,亲自统领十三王的军队回援天京。

李秀成率军回天京后,发动了长达四十六天的天京会战,但最终未能解天京之围。在正面强攻失利后,洪秀全令李秀成发动“进北攻南”的新战役,即渡江北上皖、鄂,会合在西北作战的陈得才部,将战火引向曾国藩的后方,迫使天京外围的湘军回师救援,以解除天京的压力。李秀成虽勉强执行了命令,但内心并不赞成这一计划,进军至六安便借口缺粮而南返。

太平军“北进攻南”再遭失败后,湘军很快合围天京,李鸿章的淮军和常胜军乘势进攻苏南和浙东太平军,左宗棠率领的湘军也从浙西方向发动进攻,战场形势对太平军已十分不利。同治二年,苏州失守,李秀成赶回天京,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出走,别作他图”的建议,即放弃天和江浙根据地,撤军江西、湖北,会合西北太平军,另辟根据地。这一可能挽救太平军的建议,被洪秀全拒绝。李秀成不得不让李世贤等先率军赴江西就食,自己则和洪秀全一同死守天京。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李秀成扶幼主洪天贵福即位。六月十六日,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主,保护幼主从太平门突围出城。湘军追来,幼主逃脱,李秀成被俘。李世贤等率部进入江西,遭清军堵截,又南下福建、广东边境。洪仁玕一行保护幼主进至广昌石城,遭清军夜袭,兵败被俘。

石达开出走后,曾于咸丰七年八月十六日率领二十万太平军将士从安庆出发,经建德进入江西,转战于闽浙赣之间。咸丰九年春节过后,石达开分兵两路,从江西进军湖南、广东,四月抵达湘西宝庆府,拟从这里进入四川,因受阻于清湖巡抚骆秉章部,被迫返广西。九月十五日,石达开率部攻占庆远府城,试图在这里建立政权,但因太平军在当年北上以后,广西的反清斗争已陷入低潮,地主官绅组织团练,实行坚壁清野,不时对太平军进行攻击,太平军很快陷入了粮食供给的困境。当年跟随石达开出走的军队,大都是江、浙和两淮籍人,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便产生思归情绪,不时发生哗变事件。在此情况下,石达开不得不放弃庆远城,继续流动作战。两个月后,彭大顺等六十七名将领集体反水,率领二十万大军回归天京之路。石达开在屡受挫折,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率领亲信返回家乡贵县。石达开一度想隐居山林,但又被清廷追捕,只得重新聚集部队。咸丰十一年八月,石达开又聚众数万人,从贵县北上,出广西,入两湖,至同治元年春,又从湖北利川进入四川,沿途招兵买马,到涪州时,队伍已扩大到二十余万人。因受清军阻击,无法前进,石达开游移作战于鄂、川、黔、滇边境。同治二年春,石达开部署兵分三路,进军四川。石达开率主力从云南昭通,抢渡金沙江,抵达四川宁远府时,其余两路军在途中受阻均折回。石达开率军继续北上,进抵安顺场时,受阻于大渡河,激战二十余日,也未能突破重围。在进退维谷之时,石达开写信给四川总督骆秉章,表示愿意“舍命以全三军”,即以牺牲自己来保全部下。同治元年四月,石达开带着五岁的幼子石定忠投清营,被解至成都后遇害。

太平天国于清道光三十一年(公元1850年)十二月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兵出广西,进湖南,入湖北,然后挥师东下,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首都,形成与清朝政府对峙的局面。太平天国在兴盛时期,由于领导层追求享乐,争权夺利,内部矛盾加剧,终至发生相互残杀的“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也因此由盛转衰,并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归于失败。太平天国十四年的兴亡史,反映了太平军将领与清军作战的谋略和才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战役的胜利,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但太平天国同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一样,都有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最终归于失败。

关于“太平天国的兴亡是怎么回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怜寒]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9682.html

(32)
怜寒的头像怜寒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怜寒的头像
    怜寒 2025年09月14日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怜寒”

  • 怜寒
    怜寒 2025年09月1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太平天国的兴亡是怎么回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太平天国的兴亡是怎么回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怜寒
    用户091412 2025年09月14日

    文章不错《太平天国的兴亡是怎么回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