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孟子是怎么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孟子是怎么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孔子的“仁者爱人”拉开了中国儒家学说关于“仁”的探索的序幕, “仁”可以说是其理论的中心,而在其去世百年后,孟子又重新举起“仁”的大旗,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的观念。孟子最推崇孔子,司马迁《史记》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子通过对孔子"仁"的推演、对孔子事迹的述评和对孔子的高度评价,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奠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同样也对“仁”作了一定的自我认识上的探索和阐述,渐成一家之言,“仁”内涵的改变也反映了从孔子到孟子思想发展的理论轨迹,揭示了孟子思想学说与孔子的深层面联系。而对于“仁”具体的理解,就属于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为之智”了(《易·系辞上》),孔子的“仁”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职尽责,也就是主张“仁爱”,关注人的行为与价值;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仁”就成为对于人民的一种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德体现,发展成包括思想生活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这也就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孔孟在仁上既有一致之处、又有各自的区别所在。仁是儒学的重要概念,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标准和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仁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它新的内涵,孔子《论语》中多说明仁的表现、适用范围,强调的是人性伦理;所有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施仁的一种手段,是“仁”这种人生至理得以达到的一种方式方法,即“仁为体,义、礼、智、信为用”;而孟子将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思想和自己主张的“性本善”的理论用于现实的政治领域,把根源于血缘亲属关系中的仁爱原则引向对社会的仁德,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提出了“恻隐之心,仁也”的观念。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不忍之心”,孟子把道德的取向提升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人的天然的“不忍”的本心是“仁”的开始,也就是仁的产生的必要条件,这就在思想上架构起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基础。孔孟二人对“仁”的阐述不尽相同,这些阐述恰巧表现为二者之间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孔子虽然多次提到仁,但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孟子给出了仁的定义,这多少是对孔子思想的补充和丰富。孔子讲“仁者爱人”,亲人当然是自己的“仁”的首要对象(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孟子的恻隐之心作为本能的人之为人的一种爱,首先当然反映在对亲人的爱(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孔孟二人对“仁”不同的阐述在结构上有很大的重合性、互补性,即在伦理层面上的“仁”是一种递进的、互补的关系,而孔孟在社会政治方面对“仁”的不同阐述则体现两代圣人对施“仁”于天下的各自独特的体会。牟宗三先生说,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只有治道没有政道,所谓治道就是治权的道理,即有效地进行社会和政治管理的方法论原则,所谓的政道,就是政权的道理,就是证券的合法性问题,治道是运用的,而正道是架构的(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对于牟先生的鉴理不敢悉同(可能存在感悟功力尚浅以及理解偏差问题),我认为儒家思想关于正道的建构从孔(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孟(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开始萌芽,一直到秦末的“陈胜王”以及后来的西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君权神授,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王朝建立者所倚重的重要根基。中国儒家的政治思想历来注重的是内圣外王,我认为孔子的模式应是“内圣及外王”,是一种成之而反观的关系,是反思的、发散的;孟子则主张“内圣而外王”,是因果的;孔子认为“外王”最好的方法是先内圣,孟子则认为内圣是外王的必要条件,必须做到内圣才会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才有外王的权利,主宰之天才会降任于斯。在外王学特别是治道的理论上“仁”的运用方面,孔子强调“仁德”和以礼治国,孟子突出强调其“民贵君轻”思想,要求君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孔子在政治上的仁爱是从君主的角度出发去关爱民众的一中思想,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不忍人之心人有恻隐之心则君主要有不忍人之政,所以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求君主体谢下民与民同乐,君主与民众是一种利害相同礼乐相融的关系;孔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在治道上如何实行“仁”的思想,都是“仁”的思想外延,是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理解与阐述。来源:群文天地
孟子如何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
二者关系有师承关系、思想传承与发展。
1、师承关系:孟子并非孔子的直接弟子,而是孔子思想的间接传承者。孔子的孙子名叫子思,子思是孟子的老师。因此,按照师承脉络,孟子可以说是孔子的徒孙。
2、思想传承与发展: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仁和礼。孟子将孔子提出的“仁”的观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强调“仁政”、“性善论”,他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这表明二者在思想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延续。
孟子发展孔子仁学思想具体如下:
1、对“仁”的定义
对于“仁”的定义,孔子虽然根据不同情况讲了多种含义,但最为核心的就是“克己复礼”谓之“仁”,就是为维持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礼法。
对于人们自己的欲望、思想要加以克制、约束,一切都是为了维护那个“礼”,这一思想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接受,并发扬而光大之。
孟子将“仁者,爱人”的思想继承下来,进一步明确了仁的内涵,“仁,人心也。”“恻隐之心,仁也。”就是人要兼爱、博爱,要讲同情心,这样,孟子就把“仁”从“杀身成仁”的那个血淋淋的“仁”里解放出来。
变成了构建他脑海中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必须的仁爱之“仁”。纵观孟子关于“仁”的一系列论述,我们不得不承认,孟子的仁爱学说,已经具有现代人道主义学说的雏形。这在当时来说,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啊!
2、王道思想
孔子主张王道思想,理想的王道就是周公建立的那一套礼法社会。孔子认为,只有实行王道,统治者对人民好一点,人民才能安分守己过日子,社会才能和谐。
但是他对于不“王道”的统治者,却不主张老百姓以下犯上,不管是大臣还是老百姓,只要犯上,那样就叫乱臣贼子,他修《春秋》就是按这个标准搞的。
不论那个“君”坏到什麽程度,你吧他杀了、推翻了,就叫“乱臣贼子”。孟子虽然也希望建立一个王道社会,但他却反对暴君,认为杀了暴君是正义的行为。
他在历史上第一个发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振聋发聩的呼声。在他看来,什麽君主,什麽社稷国家,和老百姓比起来都是次要的。
扩展资料:
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解释“仁、义、礼智”这个基本教义时就有不同的答案,又因孔子“述而不作”,不写文章予以阐述确定,就容易使后人产生歧义,也容易被野心家利用为自己服务。
孟子就对“仁、义、礼、智”作了更加人性化的界定。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如果按照孟子这个标准去做,一个人讲究有爱心、有羞恶之义、讲究礼节并能分辨是非,那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人”吗?
上上下下都是这种好人,社会能不和谐吗!孟子之所以称为亚圣,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儒学大师”,那是因为孟子不但忠实地传承了孔子的理论系统,更加可贵的是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学说。
使孔子基于周公的礼和法的社会统治学说,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成为包括养心修身在内的“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体系。
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关于“孟子是怎么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乐槐]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k54.com/shiga/1291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乐槐”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孟子是怎么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孟子是怎么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孟子是怎么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内容很有帮助